馮大剛
【摘要】當今時代,我們的孩子現在讀什么書?從網絡到報紙,人們很是熱心了一陣子。然而,熱心的背后,卻是一個讓人無奈的
現實,即,我們的孩子不讀書。不過,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反過來問一問,我們成年人現在還讀書嗎?在讀什么書?筆者以為:我們老師更應該做閱讀的引導者。
【關鍵詞】閱讀;引導者;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下這個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廣義上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洶涌而來的各類信息,而狹義上我們的閱讀則變得越來越少。2015年國人平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58本,這其中還包括教材教輔。而據不完全統計,同期猶太人年人均閱讀64本,日本、法國、韓國的人均閱讀量分別為40本、20本和11本。我國紙質圖書平均閱讀量差距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網絡時代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娛樂化的閱讀方式正悄然成為趨勢,令人們很難靜下心來捧一本書細細品味。
我們成年人,是否會推開燈紅酒綠的應酬,靜坐于一隅,翻開一本書,潛心閱讀呢?興許,我們很多人,在臨睡前,打開一本時尚的或非時尚的雜志,以為這便是讀書了。也許更多的人,連這樣的習慣都沒有。各大出版社紛紛加盟教輔書的行列,各大書店教輔書和成人考試用書展臺前攢動的人頭,都為我們這個社會的閱讀狀況作了最好的注腳。一個社會里,真正的讀書人已經成了稀有動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指責孩子們不讀書呢?
古人有云:“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薄案褂性姇鴼庾匀A,讀書萬卷始通神?!敝腥A文明對于“讀書”的推崇,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綿延了千年。而如今,作為教師,本應是一個最愛讀書的群體,但看看周圍的同事,除了教材和教科書外,還有幾個人會在空余的時間里,翻開一本書去讀?其實,教師不讀書,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并且,在很多時候,我們可愛的教師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扮演的恰是扼殺學生閱讀欲望的角色。當學生們從學業的壓迫中抬起頭來,他們到哪里去尋找精神的慰藉呢?似乎只有漫畫書或武俠小說了。能讀一點《讀者》,能從中感受一點人文的關懷,已經是很不一般的了,我們還能有什么指望呢?
我常常想《讀者》暢銷的背后,隱藏著些什么?!蹲x者》是個奇跡,它的暢銷,說明人們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是,一份《讀者》,承受不起一個民族的心靈。譬如一滴甘露,可以給一個干枯的心靈,送去暫時的涼潤,但要浸潤整個的心靈,必須是一場甘霖;而讀書,就是沐浴那一場甘霖。更何況,很多人讀《讀者》,只讀前面那些充滿著人文關懷的小故事,對后面那些有著知識與思想的文字,卻棄而不讀?,F實證明,一個只進行淺薄閱讀的民族,必然會導致偽書的泛濫;那么,對著那些有著華麗的外衣并且越來越背離“書”的本意的“紙本本”乃至“金本本”,還有什么要大驚小怪的呢?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我們與其去要求孩子們讀書,不如去要求成年人,讓成年人做好孩子們的表率。我們要知道,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必然迷失在浮躁的心性之中,必然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迷失方向;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不會養成安靜沉思的品行,而智慧的泉流,卻常常在沉思默想之中噴涌而出!當一個民族,在淺薄的閱讀中,消沉麻木乃至投機弄虛作假,人們卻不知要警惕,那么,它還能有多少精神力量呢?巴金先生在他的《燈》里說過,“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的”。
或許,作為語文老師,更應該思考的是,作為閱讀的引導者,我們能做些什么?
我常常結合課文作者的介紹,推薦優秀的作家作品,比如學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便大力推薦他的《史鐵生散文自選集》;學李約瑟《發明與發現的國家》,就鄭重地推薦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燭之武退秦師》,就隆重介紹《左傳》。我盡可能地每周擠出一兩節課的時間給學生做自由的閱讀,閱讀課上,我也常常和他們談談我在讀的書,努力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我曾經在教學《〈吶喊〉自序》時,拿出了一周的時間讓學生讀《吶喊》,然后,我們討論了里面的一些篇章,才開始學習課文)。此外,我們學校安排有讀報課,我每周每班各有兩節讀報課。我利用讀報課給學生讀書。我給他們讀完了朱自清的《給中學生朋友的十二封信》、柏楊的《我們要活得有尊嚴》,正在讀的是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小時候就在想的事》。我還給本地的報紙的讀書版寫稿,為營造社會的讀書風尚,盡一點微薄的力量。
在最近的一次閱讀課上,我統計了一下同學們已經讀過和正在閱讀的書,發現書目中有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有美國學者布萊斯特德的《文明的征程》,有挪威教師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有余杰的《壓傷的蘆葦》,更有我們所熟知《傲慢與偏見》《泰戈爾詩集》《簡·愛》《名人傳》《紅樓夢》《狼圖騰》等。當然,大多數同學閱讀的還是雜志,在一堆雜志的名單中,出現了《世界博覽》,我感到很欣慰??粗麄冮喿x的身影,我安慰自己,就算是囫圇吞棗吧,那也很不錯,畢竟,他們開始了真正的閱讀。我也很清楚,在這個瘋狂地消費著物欲的年代里,流行的閱讀還在追逐著感官的刺激,而摒棄感悟思考與回味。因此,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筑起一道隔音墻,講喧囂擋在墻外,好讓孩子們能將沉靜的閱讀進行下去,對我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我不會回避自己的責任。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