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青 林邯楓 李微微
[摘要] 目的 研究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于該院進行剖宮產術后均因宮縮乏力發生難治性產后出血的70例患者,分析對照組、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和宮腔填紗治療,觀察組是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和子宮背帶縫合術治療,對比兩組療效、出血量及感染率。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出血量平均為(716.45±201.48)mL,顯著少于對照組(1 208.84±402.56)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77.14%(χ2=4.200,P=0.040);觀察組感染率2.86%顯著低于對照組17.14%(χ2=3.968,P=0.046)。結論 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實施子宮背帶縫合配伍治療止血效果十分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 難治性產后出血;子宮背帶縫合術;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7(c)-0027-03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by Combined Uterus Suture
LUO Dan-qing, LIN Han-feng, LI Wei-w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Min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Province, 35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uterine sut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Methods 70 patients who were refractory to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inertia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each, control group adopted uterine artery ascending ligation and uterine cavity filling fo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ilateral uterine artery ascending branch ligation and uterine strap suture. The efficacy, blood loss and infe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mean blood lo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16.45±201.48)mL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 208.84±402.56)m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0).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94.29%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7.14%) (χ2=4.200, P=0.040);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fection rate of 2.8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17.14% (χ2=3.968, P=0.046).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uterine-strap su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is effective, and the safety is high.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Refracto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Uterine strap suture; Uterine artery ascending branch ligation; Application value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產后24 h內陰道出血量≥500 mL,而難治性產后出血則是指產后1 h內出血量≥1 500 mL且經保守治療難以起效或凝血功能出現障礙,是產科嚴重并發癥之一,難治性產后出血病情嚴重、出血量大,短時間內產婦會出現休克及臟器功能衰竭等并發癥,若治療不及時甚至危機產婦生命安全[1]。產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因此及時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進行有效的處理,能夠有效降低孕產婦的病死率。而在搶救產后出血孕產婦生命過程中運用常規治療卻沒有得到顯著的效果時,通常會采取子宮切除術,導致患者失去生育功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尋求一種快速、簡便、有效的處理產后出血方法。該研究于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采用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35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后療效較為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該院進行剖宮產術后均因宮縮乏力發生難治性產后出血的70例患者,按照治療方式不同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例,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29.36±2.17)歲,孕周35~40周,平均(37.82±1.45)周,其中初產婦21例,經產婦14例;觀察組35例,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8.63±2.24)歲,孕周34~41周,平均(38.41±1.39)周,其中初產婦19例,經產婦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難治性出血診斷標準,將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產次等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患者常規治療,主要為按摩子宮并使用縮宮藥物進行治療,若是治療后無效,子宮仍不斷大量出血,對照組給予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后宮腔填紗,觀察組在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后行子宮背帶縫合術治療。
1.2.1 對照組 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后宮腔填塞:醫師手握子宮并拉倒一側,在剖宮產手術切口下3 cm左右處可感受到子宮脈搏,利用可吸收線穿過沒有血管的區域結扎子宮動脈,整個流程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以避免發生感染。然后使用自制紗布8 cm×2 cm,共為4層紗布先高溫滅菌處理,從宮腔底部將紗條塞入宮腔,此時要注意將宮腔全部塞滿,不能有空隙從而避免積血。使用宮縮劑增強止血效果,待止血完全后縫合傷口,縫合時注意避開紗條。24 h后可將紗條取出,并使用宮縮劑加快子宮收縮。
1.2.2 觀察組 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后子宮背帶縫合術(B-L ynch縫合術),雙側子宮動脈結扎方法同上,后行背帶縫合術,用0號可吸收線于子宮切口距右側3 cm的右下緣3 cm處進針,可吸收線穿過宮腔至切口上緣距側方4 cm處進針,可吸收線拉至宮底加壓于宮底距宮角約3~4 cm處,可吸收線由宮底垂直繞向后壁,與前壁相同部分進針至宮腔,水平進針至左側后壁,將可吸收線垂直通過宮底至子宮前壁,如同子宮右側的部位進針于左側子宮上下緣,拉緊縫線打結,重點對每一次穿插縫合線須依次調整緊抽,保證子宮肌層形成機械性壓迫力,在操作中注意線縫張力合適,避免松動,滑脫,隨后再細致觀察患者子宮收縮狀態,明確患者子宮收縮肌力恢復后逐層關腹。操作時注意排空子宮,縫合時基于不損傷子宮的基本原則,維持子宮一定彎曲和張力,留下通道以便于宮腔內殘留碎片、分泌物及積血排出。
1.3 評價指標
治療后停止出血或出血量<50 mL/h,排尿量>30 mL/h,子宮明顯開始收縮為有效;治療后排尿量<30 mL/h或無排尿,出血量>50 mL/h,子宮收縮緩慢為無效。同時記錄兩組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將該研究結果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x±s),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出血量平均為(716.45±201.48)mL顯著少于對照組(1 208.84±402.56)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471,P=0.000<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77.14%;觀察組感染率2.86%顯著低于對照組17.14%(P<0.05),見表1。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臨床婦產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威脅產婦生命安全的并發癥,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產后出血[2]。難治性產后出血,由于巨大兒、羊水過多、多胎等因素造成子宮畸形、局部薄弱、過度膨脹或胎盤前置等癥狀從而導致子宮無法完全收縮或是不收縮,常規保守治療作用甚微,在過去若是產婦出現難治性產后出則需將子宮切除從而挽救其生命[3]。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診斷為胎兒分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1 500 mL并伴隨有低血容量的表現,進行常用的宮縮劑、持續性子宮按摩等保守醫治措施后沒有得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需要運用外科手術、介入治療,嚴重者需要子宮切除等[4]。孕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情況,應及時給予一線藥物、持續性子宮按摩或按壓等保守治療方法后仍然不能止血,就應該及時采取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5]。高文舉[6]認為,處理應遵循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治療手法,達到最有效的止血效果的原則?,F在難治性產后出血有宮腔紗條填塞術、宮腔球囊填塞術、子宮壓迫縫合術、盆腔血管結扎、介入治療以及子宮切除術等治療方法[7]。該研究中主要采用宮腔填紗、子宮背帶縫合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并對此展開探討。
傳統的子宮全切手術雖然可以做到有效的止血,但卻使得患者往后再也不能生育,給患者造成身體傷害的同時也帶來了心理傷害。在該次研究中,對照組展開治療所運用的方案為宮腔填塞紗布方案,此法能夠讓患者因子宮收縮乏力而造成的產后出血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有3個因素使得其不能發揮更好的臨床價值。①在宮腔內很難用紗布將其填滿,即使只是有細小空隙的存在,也會對止血效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②很難發現存在的隱匿性出血現象,造成無法準確的判斷出血情況或是不能及時判斷。③在治療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感染情況,使得患者病情加重。肖美滿[8]研究中指出,借由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對難治性產后出血展開治療,可將治療有效率保持在90%以上,以確保該部分患者的綜合診治效果。而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4.29%,與其研究基本相符。
宮腔填紗是臨床上常用的產后止血方法,平均填塞成功時間8~48 h,但由于紗布難以將宮腔均勻填塞,容易留有空隙,止血效果并不理想,同時無法對隱匿性出血作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導致術后感染率大大增加。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保留子宮的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但實施此法不僅需要要求醫師具有豐富的盆腔手術經驗還需要有相應的先進設備及血管造影技術;另一方面,患者必須在病情穩定的前提下承受時間較長的搬運,但由于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病情危急,不能承受長時間搬運,若是稍有差錯將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基層醫院由于其設備較為落后及醫師經驗不夠豐富而無法施展此術。子宮背帶縫合配伍治療即聯合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子宮背帶縫合術2種方法治療,相互協同,操作簡單且止血效果良好。子宮背帶縫合術也就是B-L ynch縫合術,最先由英國報道,這是一種新的外科手術控制產后出血的縫合方法,特別適合在剖宮產手術中運用一般處理措施后無效的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使用,此種方法能夠避免子宮切除,使患者的生育能力得以保留[9]。子宮背帶縫合術目的在于連續對子宮血管系統實施垂直加壓,有效擠壓弓狀血管,壓迫血竇促進血栓形成從而止血。李春季[10]研究看結果顯示,子宮背帶縫合術聯合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和宮腔填紗治療后患者的出血量極大降低,約在(745.97±185.96)mL,可將術中對患者造成的損害控制在最小,而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出血量為(716.45±201.48)mL,遠低于對照組,與其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子宮背帶縫合配伍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可有效快速止血,減少并發癥。子宮背帶縫合術還具備簡單易行的操作、止血迅速可靠以及保留患者子宮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特別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何紅蓮,張瑋,楊婷婷.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6):68-69.
[2] 錢超. 探討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 2015(30):79.
[3] 李海榮. 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經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8):90-92.
[4] 季成美,劉金香,徐勤勤.難治性產后出血運用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7):24-26.
[5] 胡艷麗. 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8):55.
[6] 高文舉. 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4):212.
[7] 吳嘉. 子宮背帶縫合術配伍治療用于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 世界臨床醫學, 2016,10(19):167.
[8] 肖美滿. 子宮背帶縫合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 當代醫學, 2015, 21(13):56-57.
[9] 丁麗偉. 探討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J]. 醫藥衛生:引文版,2016(3):41.
[10] 李春季.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療效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31):5491-5492.
(收稿日期: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