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瑩斐
【摘 要】結合奧斯卡·克勞德·莫奈的生平和經歷,從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特殊時代意義,分析他的《睡蓮》系列創作想法和對光與影的實驗以及表現技法,從而感悟到作為“印象派領導者”的奧斯卡·克勞德·莫奈作品中的描繪對象以及畫面深意和對當今繪畫創作的點悟與啟發。
【關鍵詞】奧斯卡·克勞德·莫奈;圖像學;印象派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159-01
莫奈的《睡蓮》是用水中睡蓮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他不會去照抄所描繪的實際對象,相反的是他極其忽略描繪的對象。在莫奈的畫面里幾乎看不到任何輪廓線,為了保留下奇妙的光感,他追求在色彩層次統一的結構上再進行創作。正是由于莫奈對“描繪對象”的“忽略”,而因此產生了從實際的對象到虛幻的境界的轉換。而莫奈更多關注和追求的是對于色彩的組織秩序,這樣使他的畫作中色彩架構具有非常大的審美價值。所有藝術創作形式最后都會趨于音樂旋律的形態,而莫奈睡蓮作品中的各個元素正是印證了這一點。他筆下的《睡蓮》是這片池塘的風景,更是一曲動聽悅耳的音樂。
我們在莫奈的“睡蓮畫”里,可以看到經過藝術家思考并且提煉的幻美的大自然,同時也看到了他圣潔的心靈。莫奈在畫布里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遠處延伸的視覺效果。他畫筆下的睡蓮開在水里,與世無爭的仰望星空。已經進入暮年的莫奈,執著于自己的追求,不出意料地一次又一次換來巴黎畫展上的成功。在其晚年創作的睡蓮作品,畫面中內容更加抽象,畫面風格更加具有浪漫的情愫。莫奈將自己的生命融入藝術,畫中的一切就有了生命。藝術不只是技巧的表現,更是作者心血的凝聚。
根據貢布里希的圖像學里所講,從圖像學角度來分析一幅畫作時,需要分成三個階段的研究,第一個階段是去識別圖像里最基本的特征,例如圖像的構成因素以及顏色分布,冷暖色調或者是人物或者風景等等,這是藝術研究中的前圖像志描述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尋找“主題”或者“含義”。即欣賞者在前圖像志描述階段所看到的圖像基本特征之間相互產生的聯系,這是藝術史學科研究中的圖像志分析階段;第三個階段最高級的層次,是探索尋找該圖像創作者在此藝術作品中除了圖像最基本特征和畫面元素相互聯系之外的“含義”與“思想情感”即“圖像學”闡釋階段。
眾所周知創作充滿意境的作品最基本條件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莫奈一直遵循師法自然的創作原則。他在進行創作的時候直接接觸自己所畫的題材,對景寫生,他比較喜歡戶外陽光下真實的景象,這時將自己內心最直接的感受用畫筆記錄下來,將大自然中變幻莫測的光影定格在自己的創作之中。所謂“師法自然”,但是他卻并不是直接去抄襲自然,而是通過觀察大自然的實景,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組織畫面,并且將個人情感作為一味重要的調味劑加入其中,這樣莫奈的創作儼然是一首旋律動聽的美妙節奏。
從莫奈“睡蓮”系列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充滿節奏感的生命之樂,在前期作品中精力充沛、剛勁有力、豐富飽滿,似是年輕有朝氣的青年人,每一幅均是蓬勃生命力的肆意表達,并且逐步顯現出東方色彩的寫意姿態。后期中的作品似乎又變成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老年人,淡定從容、追求閑鶴云遠的意趣,反而更顯絕妙。這個階段的創作中沒有前期的“激昂奮上”、“劍拔弩張”,更是“以柔克剛”的水力和空幽的境界。由創作我們更可見創作家本人莫奈將自己的感情、氣度、精神氣質融入至畫面中,不同年齡不同階段所經歷的不同世事給創作者所帶來不同想法均在莫奈的創作中無一遺漏地體現出來。所以說,莫奈的作品,既不是對自然的簡單臨摹,更不是純粹表達內心世界的單一表現,而是情景交融的條件下創造出的一段美妙的音樂旋律。
莫奈的睡蓮組畫所呈現形態極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并且形象生動地提現出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審美特征。其一,中國傳統繪畫有一種技法便是“寫意”,要求用筆簡單但是意全。“寫”是“緊勁連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充分體現了線條的流動性的特征。其二,由“天人合一”這種藝術觀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標準。我們可以從莫奈晚年的“睡蓮”作品中發現其筆法頗有“寫意”的趨勢,其行筆瀟灑飄逸、連綿不絕,無不體現出“寫”流動性線條的生動。
在莫奈的睡蓮系列組畫中,有一幅晚間的睡蓮,只見畫面中水面倒映著夕陽,樹影和蓮葉均用扭動的筆觸,使畫面流動感和生氣表現得更加具體。這便是創作者莫奈賦予畫面的生命力。“寫意”中“寫”的運用,更使得畫家的氣度與神態充分顯現其中。這時,蓮葉、蓮花已經不是具體的植物,而是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更是有節奏的音符,跳動在莫奈的池面上。“境生象外”這樣的審美意趣與中國畫的超象審美相結合,完美地呈現在莫奈的睡蓮中。
參考文獻:
[1]范景中,羅小華.貢布里希對圖像學的修正——《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編者序[J].美術,2017(30).
[2]李榮有.圖像學的歷史傳統及其與現代的接軌[J].藝術百家,2012,28(06):166-173+150.
[3]常寧生.藝術史的圖像學方法及其運用[J].世界美術.2004(1).71+72.
[4]林成文.從形式主義到圖像學——潘諾夫斯基的透視學理論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05):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