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的中國正在朝著“制造強國”的方向實現轉型發展,這就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正是轉型期間迫切需要的人才力量。本文通過對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進行整合與分析,探究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方式與途徑,為社會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
關鍵詞:技術人才 技能人才 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 培育研究
李克強總理在2016和2017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鼓勵企業培育員工的工匠精神,提升服務品質、創新企業品牌,將工匠文化根植于本職工作中,為當代中國培育出更多的專業工匠,打造獨屬于中國的民族品牌。因此,高職院校應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通過人才的培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中國工業與經濟的共同進步。
一、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一)驅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的產品不斷涌入世界,并受到了來自全球各地人們的好評,因為中國制造的產品物美價廉,這也是傳統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產業轉型迫使中國制造業陷入止步不前的局面之中,技術的更新換代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曾經物美價廉的外貿產品被國外市場扣上了“粗制濫造”的帽子,加之國內人民對本國的產品信心逐漸下降,這就出現了當時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和電飯煲等現象的發生。
近年來,我國的制造業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大而不強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中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而高端產品的產能卻嚴重不足,這就無法滿足當前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導致制造業出現了自主創新能力差等問題。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也對制造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傳統制造業可以生產產品的局面,將更多的關注力放在生產高質量產品方面。
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不只局限于生產材料、設備極其工藝流程的轉型升級,還涉及到生產人員工作態度、職業精神以及專業技能的升級。制造業在發展中不斷追求工藝上的完美與持之以恒,因此,工匠精神便成為了制造業升級的主要核心力量。這種核心的工匠精神促進制造業從粗放型向柔化型的轉變,充分利用物聯網信息,結合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個性化產品定制,為產品增加了幾分現實意義。在實現中國“制造強國”的路上越走越遠,早日在世界市場站穩“中國制造”的腳跟。
(二)促進職業教育軟技能的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文明的不斷發展,工匠已經打破了傳統手工藝人的定義,逐漸形成為當今工廠一線工人、工程師、專項科技研究員以及藝術制造者等專業技能工作者的統稱。工匠精神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也對專業技能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嚴謹認真,將職業價值與其實際行為表現緊密相連。工匠精神的培育對職業教育的教學理念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中將職業的品質與態度作為教育的重點內容,這就與工匠精神不謀而合。工匠精神通過對完美品質的追求轉變為對產品的熱愛,職業教育也是同理。通過專業的技術技能教育幫助學生謀求一個滿意的職業并根植于此形成熱愛,從而在后續的工作中享受其中的樂趣所在。
長久以來,職業教育只強調專業的技術技能培育,從而忽視了對職業精神的養成,這就導致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的就業不穩定,一些專項技術難以實現傳承。工匠精神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成為了經濟發展與科技研究的根本要求,只有注重專項技能與精神培養兩手抓,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方式與途徑
(一)校園文化為工匠精神的養成提供優良環境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通過文化培養工匠精神,是發揚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保障。高職院校在培養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要明確院校的辦學理念,找準人才培養目標,打破傳統的技能人才培養思路,穩定社會浮躁的發展形心態,杜絕投機取巧等惡劣社會風氣的影響。加深社會對工匠精神的認同,置工匠精神于辦學理念的首要位置,打造獨樹一幟的技術人才培養特色。
同時,要注重將校園文化中的物資資源與寶貴的精神財富相結合,重視校園文化長廊內容的選擇,可以適當增添一些企業文化以及發展歷程等,通過工匠精神的展示,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文化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還可以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宣傳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對我國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可以聘請相關專家走進校園開展演講,傳授產品制作的專業技術等內容。職業院校也可以通過社團活動組織開展相關線下活動,如:辯論賽、演講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了解工匠精神,并成為其日后工作所追求的精神
發展。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工匠精神發展
工匠精神旨在追求產品的最高品質,在制造業中,工匠精神及時其核心價值觀。立足于國家發展,工匠精神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核心驅動力,由于經濟全球化對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產生的制約,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岌岌可危,產品生產的質量關乎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繁榮富強。
培育中國工匠精神,就要將追求完美品質作為終極目標,以提升產品品質為核心驅動力,促進中國制造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國民素質,將工匠精神視為社會平等的催化劑,促進社會經濟保持健康穩定發展。
(三)紅色文化加強道德素質培育
紅色文化與工匠精神同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的重要文化基礎。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培育人們的堅定理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新民主主義時期的五四精神,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精神,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無一不體現了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其具備的專注、嚴謹、敬業、創新精神與工匠文化一脈相承。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同樣要注重對紅色文化教育的強化,注重其道德素質的培養,為社會主義發展培育合格的接班人。
(四)利用現代學徒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學徒制作為當代社會工匠精神傳遞的主要載體,是教育產業與基本制度的有效實現形式,通過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利用師傅在實際工作中對學生工作經驗的積累,在學生學習專業技術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在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中具有兩種身份,不僅是職業院校教師教學的對象,同時也是企業內部師傅工作崗位的學徒,學習專業技術技能實際操作經驗的同時,也要注重校園內專業技能理論知識的理解。現代學徒制的開展繼承了工匠精神中的尊師愛徒的教育精神,幫助學徒盡快融入工作崗位,實現社會角色的轉換。從而提高實踐操作水平,讓學生在社會工作中擁有堅毅的品格,對工作認真負責,從而實現學徒在社會工作崗位中的自我價值。
(五)強化校企合作為工匠精神搭建教育平臺
校企合作是當今職業院校盛行的教學模式,學生若要真正理解并具備工匠精神,就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與單調,不能局限于模擬的實訓環節,要真正走入社會、走入企業、走入崗位,感受工作環境與企業文化,加強實踐工作經驗的積累。部分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從而忽略了產品質量與服務意識,造成企業規模盲目擴張,制造出一些粗濫制作的產品影響企業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無法站穩腳跟,直至走向滅亡。
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旨在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企業在進行實際操作教學的同時,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實際的生產工作中,強化工匠精神。通過教育平臺的搭建,為師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傳承工匠精神。
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應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與理解,從而為社會提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推動社會主義的經濟與文化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10):27-31.
[2] 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11):66-71.
[3] 楊紅荃,蘇維.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7-32.
[4]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作者簡介:黃白玲(1982—),女,廣西桂林人,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廣東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