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研磨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歷練,也是專業水平提升的一個抓手。如何進行語文課堂研磨?在語文課堂研磨中我們感悟到了什么?文章從研磨過程、研磨啟示等方面分享了作者的感受。
關鍵詞:課堂研磨;語文;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8-28
作者簡介:鄭 芳(1993—),女,湖南省新田縣瑞華實驗學校教師,二級教師,本科。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只有通過不斷的課堂研磨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為貫徹落實國培計劃“送教下鄉”培訓的“課堂研磨、以學定教,培訓實施、以研促教,人人展示、以評促改”三原則,語文第一組成員制訂了此次活動完整的方案并嚴格執行落實,真正做到了“好課都是‘磨出來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經過集體討論,小組制訂了完善的語文課堂研磨方案。課堂研磨嚴格按照“四磨”展開,即學員自磨—同校互磨—小組再磨—小組賽課。
首先是學員自磨。由執教教師個人深入挖掘教材,潛心設計教學,精心設計問題,真正把握好“不講”和“精講”的尺度。同時,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訓練的時間落到實處,自己進行上課磨課。
其次,進行同校互磨。同校教師在聽課后圍繞執教老師的說課進行交流。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重點、難點的體現,從教學亮點的凸顯到教學風格的展現,以及教學過程每一個環節的落實都應采取相應的預設及對應的處理措施。
再次,進行小組再磨。同一個小組執教教師按照課堂研磨的方案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小組教師分工合作,分別從教師的課堂引導組織、生成的處理方法、學生的參與度等方面進行關注,并認真地做好聽課記錄。執教教師上完課,小組集中到一起共同探討、集思廣益。評課教師全面、辯證、理性、透徹地對授課教師及其課堂進行深入剖析。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交流分享,綻放群體智慧的光芒。評課后,小組教師再相互交換意見、心得、體會,根據改進的方案,對課堂教學重新整理、構建。
最后是小組賽課階段。經過學員自磨、同校互磨、小組再磨后,本組成員進行了小組賽課(四磨)。比賽分三天進行,上午聽課,下午評課。選課的內容及要求為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白楊禮贊》、《散文兩篇》(《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活著》)、《昆明的雨》。在活動期間,由指導教師楊凌軍和第一組的學員擔任評委,評課時由上課老師簡單說課,再進行評課。在大家的精心準備下,在激烈的賽課后,我們小組的“課堂研磨”圓滿完成,最終推出了兩堂風格各異的課:胡恒老師的《昆明的雨》以及鄭芳老師的《白楊禮贊》。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水平,我們把此次單元主題教學與湖南省新田縣富有特色的“導學教練”教學模式相結合,力求打造出獨具風格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次課堂研磨的內容大多為散文,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要上好散文課,不能死板照搬“導學教練”模式死,而應當要有所取舍,突出重點、難點。如可以不講作者簡介就不講,散文應多讀,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當多設計讓學生有朗讀的環節。同時,一堂課的重難點應當要突出,教師要有自己上課的風格與方法。語文課應是一堂語言課,教師在上課時,要做到課堂語言精煉優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另外,語文課也應具有文學性與音樂性。我們常說:“上語文課不難,上好卻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語文教師在上課時,要盡力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的愉悅,這樣語文課也可以是一堂音樂課、一堂歷史課。
在反復磨課研課中,無論對于執教者還是聽課者,都受益匪淺。第一、二輪的磨課意在嘗試、實踐與反思,有拋磚引玉的意思;第三、四輪的磨課旨在深化、創造與再提升。磨課的四個環節有如一條精品課的流水生產線,可將教師的課堂教學打磨成“精品”,最后教研組教師共同反思總結,可形成全面的過程性資料。不僅如此,領導對“課堂研磨”活動十分重視,凡事都親力親為,對于每次集體討論,都會耐心地進行鼓勵與點撥,這既增添了我們努力探究的信心,也使我們學到了很多頗有益處的教學方法。
“課堂研磨屢探討,群策群力出妙招。專家定評指癥結,豁然開朗終提高?!薄罢n堂研磨”活動的開展不但給教師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而且也使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它讓我們經歷了不可置否的迷茫,經歷了嘔心瀝血的思索,經歷了進退維谷的糾結,經歷了互幫互助的感動,更經歷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我相信,只要我們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讓課堂研磨之燈照亮每一堂課,就一定能走出一條光芒萬丈的語文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鄒春紅,劉仙玲.如何進行研課磨課
[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
[2]黃佑生.美麗的遇見[M].長沙:湖南師
范大學出版社,2018.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
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