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加恩
【摘要】教育是傳承齊文化的根本途徑。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應該承擔起傳承齊文化的使命。在齊文化的傳承中,本文針對教師角色缺位問題提出有效對策,以此來推動教師踐行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高職教師 齊文化傳承 角色
齊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源頭,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近平同志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提取營養,獲取力量,賦予時代精神”。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高職院校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承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傳承齊文化是高職院校的使命和責任
齊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齊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無時不刻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教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根本途徑,理應承擔起傳承齊文化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由于高職院校將“培養高技能專業性人才”為主要目標,將培養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積累上,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方面,人文素養課程和傳統文化課程一再被壓縮甚至取消。淄博是齊文化的發源地,淄博職業學院坐落于齊國故都,齊風陶韻濃厚,感受與研究齊文化條件得天獨厚。淄博職業學院教師理應齊文化認知程度高,參與齊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要高,但事實并非如此。筆者曾對淄博職業學院部分教師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現,廣大教師對齊文化知識知之不多,認知度偏低;多數專業教師認為,高職院校的目標就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教師的職責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畢業即就業,頂崗即上崗的高技能人才,研究傳統文化和齊文化,不是職業院校的目標和任務,甚至把傳統文化教育簡單粗略地等同于德育教育和課外活動。
究其原因,一是對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理解偏頗。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高速發展的社會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事業,它賦予人以生存、發展和享受的能力。只有將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學生個性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培養出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動的高素質的人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也是一所學校的財富、靈魂,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過度以“技能”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低,可持續性發展能力較弱,就業結構性矛盾等突出問題,“企業難招人”,“學生難就業”的困境己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挑戰。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得高等職業教育背離教育的“本真”愈來愈遠。盡管學生職業操作技能等“硬件有了進步,但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等“軟件”欠缺,以致于把學生培養成了一種“有用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二是對齊文化等傳統文化的思想認識不到位。高職教師普遍認為齊文化等人文素養課程與專業學習關系不大,對齊文化等人文素養課程的學習普遍持排斥態度。事實上,專業課程固然課程固然重要,但企業對人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現狀看,人文素質較高的人,在求職面試、工作期間的勝任度都占有優勢。在就業市場,高職學生在缺乏學歷優勢的情況下,要想扭轉被動局面,必須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作為支撐。事實證明,高質量的辦學水平與其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無不關系,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是一條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齊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職業教育思想,特別是《管子》的職業教育思想,作為一筆珍貴的財富為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例如《管子君臣曰指出,“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農愚、商工愿”,認為每一種職業都有內在的職業規范,并指出“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為大功”,確立從業人員的技術推薦和標準。《管子》在強調傳授職業技術的同時,還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所謂“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枉從”等構成其職業道德規范;同時《管子》還特別強調誠信教育,所謂“非誠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強調各類從業人員應遵循誠、信等共同的道德規范。
三是高職教師對自己的職責理解不到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即傳授、教育道德觀念,即是我們時下所說“思想教育”,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不可成才。教師的工作事關他人前途和家國命運的神圣事業,“為師者,弟子之所效法。”教師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教師要加強自我修養,立己達人,不斷豐富乃至超越介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內涵,譜寫新時代的“師說”。一個合格的教師應首先“立己”,并在立己達人的螺旋上升中,成為學生乃至世人行事的榜樣,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風范為學生樹立典范,加強對學生的齊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教育。教師通過自身齊文化修養的魅力去引導學生自覺進行齊文化知識的接受、消化與吸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行之以愛,這樣不但弘揚與傳承了齊文化,而且教師和學生的人文修養也都會得以提升,教師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教師職業身份的必然。
高職院校將培養重心放在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積累上自有合理之處,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光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學校的目標必須是培養能獨立行動和思考的個人,而不是培養“機器”,而對其進行包括齊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使其發展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正所謂“觀古知今思進退,讀書養志識春秋”,把職業院校大學生培養為“一個和諧的人”。
二、齊文化傳承中的教師角色分析
教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途徑,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應該承擔起傳承文化的使命,應以傳承齊文化為己任,付諸教育教學活動中。歷史與現實均證實了立業之本和做人之道同樣重要,而對學生進行包括齊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生人格形成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職院校教師在其中承擔任著不可獲取的角色。在齊文化傳承中,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宣傳者,而不能置身于事外。
(一)齊文化研究的參與者
齊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和獨立的地域文化體系,適應歷史發展的要求,應運發展,逐步走向繁榮,成為弘揚文化傳統、促進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力量。特別是齊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開放性、變革性、務實性、兼容性、思辯性、重禮尚法、尊師重教等思想文化特征,不僅成就了當時齊國的輝煌,而且對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良多借鑒。因而,研究開發齊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文化價值。高職教育是國家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是傳承齊文化的根本途徑。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應該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在齊文化傳承中,高職教師不能缺位,不能做齊文化的旁觀者,應積極參與到齊文化的研究之中。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要有傳統文化的優秀底蘊,即齊文化首先要融入教師的靈魂,必須要對齊文化有廣泛了解,深入研究。高職院校教師要做齊文化的傳承者,一要“博”。教師齊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要博,對齊文化的涉獵要廣。教師應對齊文化的基本內涵、發展階段,基本特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研究狀況等展開涉獵。并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齊文化的核心內容,對齊文化展開認真的研習和體悟,把握其核心精神,并對其做出當代的詮釋,最終將其納入自身的整體知識結構中。教師充足、廣博的齊文化知識積淀是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它才能使教師對學生進行齊文化教育中游刃有余。二要‘專”。所謂“專”就是專己之長,教師結合自己所學專業,任教專業課程對齊文化做深入了解。齊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職業院校許多專業都能從齊文化中找到淵源,教師通過結合專業對齊文化進行深入研習,不僅能提升教師對我們齊文化的自覺自信,同時也加強教師專業知識中的民族精神品質。教師在傳統文化知識又博又專的基礎上,達到對傳統文化的獨到體悟,將優秀的齊文化精神內涵傳承于我們下一代,這樣的傳承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品質的傳承。
(二)齊文化傳承的組織者
高職院校教師不僅做齊文化的研究者,更是傳承齊文化的組織者。齊文化內容豐富,齊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浩如煙海的齊文化典籍,這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所學專業,任教課程,以及個人的研究重點和興趣進行科學組織,精心選擇。根據學生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相應的齊文化課程和教學活動。教師對齊文化內容的選擇和實施是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在齊文化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該遵循思想性、哲理性和育人性等原則,在課程的實施方面,教師應該利用各種可用的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授,教師更應該關注于學生對齊文化的情感體驗。教師組織齊文化傳承的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主要有兩大途徑:
第一是開設選修課。受傳統思想觀念和對高職院校培養目標認識上的偏差,在高職院校,齊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設置邊緣化。在課程設置上,越來越傾向于就業為導向,專業設置上接近市場需求,傳統文化課程一再縮減甚至取消,作為地域文化的齊文化就更無立足之地。在當前情況下,開設齊文化選修課就成為了無奈的選擇。筆者曾統計了淄博職業學院2016-2017年度三個學期公共選修課開設情況,從開設上看,齊文化課程占選修課總門數比例,齊文化課程占選修課總門數比例,最高不到7%,最低還不足3%,并且因為是選修課,學生往往不重視,授課效果也不佳。
第二是將齊文化知識滲透到專業課程的講授與學習之中,達到專業知識與齊文化知識的有機融合。在新形勢下,高職學院的教師應該善于把齊文化與日常的教育過程相融合,要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齊文化教育,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齊文化的熏陶,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和健康成長成才。高職教師不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盡量多地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而且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使知識性與趣味相統一,使學生在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對齊文化知識的了解,使專業知識與齊文化知識有機融合。
三是齊文化的宣傳者。齊文化影響深遠,對民族精神、性格和心理的塑造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入挖掘、闡發、宣傳齊文化的主體精神,實現新時期齊文化精神的創新發展,是時代賦予職業院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宣傳的方式:一是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專業優勢和特長,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開設齊文化公開課,抓好齊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二是積極編纂系列齊文化經典,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宣揚齊文化精神內涵。三是積極制作各類齊文化視頻資料。近幾年,隨著央視第十套《百家講壇》的熱播,國學越來越受到國民的重視。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通過名家的生動講解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所以,齊文化的宣傳,職業院校教師也應該利用好這塊資源。目前,有關齊文化視頻資料不是很多,網上也有不少齊文化知識的視頻資料,但比較分散。教師只要匯總整理,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向學生宣傳推介,這些講解生動、通俗易懂的齊文化視頻資料,更適合職業院校學生年齡、心理特點,便于學生接受,從而更利于齊文化的宣傳教育。
當然,要充分發揮廣大高職教師在齊文化的傳承中的積極性,在齊文化傳承中承擔起應有的角色,僅靠教師的自覺自愿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配套激勵措施,以及對廣大教師齊文化素養的指導和培訓等。
參考文獻:
[1]丁鋼.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程印學.教師人文素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宣兆琦.齊文化發展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