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牛津高中英語教材實施以來,板塊教學的取舍問題就一直困擾著廣大英語教師。本文結合“生本課堂243”教學模式下的探究式英語閱讀教學,希望教師能更新觀念,通過創設情境、適時點撥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等方法賦予牛津英語板塊教學新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生本課堂243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法;創設情境;適時點撥;創新思維
【作者簡介】李瑋瑋,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高中。
一、問題的提出
從教以來第一次教高三復讀班,學生中有因為心理狀態不好、家庭原因導致的高考失利,也有因為基礎欠缺,能力不足,方法不當而導致的高考失利。因此,如何教好這批學生,使他們的成績能夠更上一個臺階成為一個難題。在我校大力推廣和運用“生本課堂243”教學模式的大背景下,此時學校正從上至下地開展新的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探究式教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使我從迷茫中逐漸走了出來。
二、概念的界定
“生本課堂”指的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打造生長課堂、生動課堂、生成課堂;“2”指的是:以誘思探究教學論和差異教學法為引領;“4”指的是四步教學法—“前置性補償”、“新知探究”、“形成性檢測”、“后續性矯正”;“3”關注的是學生的課堂狀態,即心動、口動、手動。所謂探究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是指學生在學習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下面就以英語文學作品賞析類閱讀課為例,和大家簡要地探討如何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提高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效率,構建優質高效英語課堂,希望能對今后的教育教學有所啟發。
三、應對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高考英語閱讀理解中最難的就是文學作品賞析類閱讀理解,這類文章極大地考查了學生的文學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篇幅最長、題目最多的。如何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該課話題,導入環節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課堂開始,我結合牛津教材模塊八《Great expectation》的內容,通過圖片、視頻播放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了解小說的作者查爾斯狄更斯,適當為學生增加背景知識,并進行文章內容的預測,從而順利的導入該課的話題。當然,這種設計只完成了部分的銜接任務,此時完全切換到閱讀理解的教學還不夠自然,因此,教師還要對此進行創造性加工,由此問學生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這位偉大作家的其他作品,再次利用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好奇心,通過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借此教師明確了該課的主題內容,并自然過渡到第一篇閱讀理解文章。
2.適時點撥誘導學生探究的方向。正確的閱讀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每一單元的主閱讀語篇后面都設計了“Reading strategy”一欄。Reading strategy這個欄目雖然只用了不多的話語簡略地介紹了一些英語閱讀的策略,看似散亂,卻似顆顆珍珠,將整篇閱讀有機的串聯在了一起。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會按照以下步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結合文體特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鼓勵學生將學到的閱讀技巧和策略運用到課外英語閱讀中去,尤其是英文報紙的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并理解新聞報道中的事實和觀點。學生只有在閱讀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去閱讀,才能真正掌握閱讀技巧,培養閱讀興趣。
(2)側重閱讀微技能 ,訓練目標明確。英國語言學家Munby曾在他的《交際法大綱》中將英語閱讀微技能分成若干項,例如,猜詞、揣摩寓意、略讀、排序、上下文銜接等。我會對教材中的Reading strategy欄目進行拓展教學,補充教材的不足,讓學生對某一閱讀策略進行深入學習,這樣學生才會由開始的感悟到充分掌握這項閱讀策略,真正提升閱讀微技能。
3.深層閱讀,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一直以來,通過略讀(skimming)和找讀(scanning)來完成段落大意概括、句子分析、語法講解是不少英語閱讀課的主旋律,這就造成了學生對閱讀語篇的內涵缺乏深度思考、創新思維得不到激發。如果說過去的教學停留在英語閱讀教的表層,現在有必要對英語閱讀課進行深化和創新,有效引導學生對閱讀語篇的深層含義進行理解,并通過批判性解讀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以這堂課的英語閱讀理解為例,全文介紹簡奧斯汀和她的文學作品《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因為學生對簡奧斯汀以及她的文學作品本身并不陌生,所以題目并不難做,但是完成該篇的題目講解后,我并沒有立即結束,而是以問促思,激發學生的進一步思維,我問學生“你們認為簡奧斯汀的短暫而不幸的人生是什么造成的?如果你們是簡奧斯汀,你們是否會選擇和她一樣選擇這樣的人生?”通過進一步的發問激發學生的思維。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為全盤授予,而是在相機誘導”。教師有效的提問及引發深入探討是促進閱讀深化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教師的設問最能體現教學的創新,而學生的回答過程則是最能反映學生的思辨,既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給學生提供了思維延伸的空間。
四、結束語
閱讀理解文學作品賞析教學能否得到創新,要求教師對教學具備探究的精神、樂于思考的習慣以及對學生循循善誘的耐心,能從教材改編中發掘靈感,并從教法創新中找到快樂,拓寬閱讀課堂的深度和廣度,給學生營造批判性閱讀的學習氛圍。同時,只有不斷地超越課文,才能給學生一個愛上閱讀的理由。閱讀課是師生智慧的合力和閃光點,有堅守才能促深化,學生的閱讀鑒賞力和閱讀教學的品質才會有實質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