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晴艷
摘 要:當今社會,人們早已習慣了所有事情都是快節奏,連教育也不例外,這樣看似提高了教學節奏,增大了課堂容量,實際上卻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機會。所以,有效的數學課堂應從原本“快學習”轉變成“慢學習”,這樣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
關鍵詞:節奏;生長;思考
數學學習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數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形成,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緩慢的提升過程。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慢一點,再慢一點。讓每一個孩子安靜地聽,慢慢地想,用心地領悟和發現,進而一步一個腳印,從容而穩健地走進色彩斑斕的數學王國,潛心與數學對話。
一、“快學習”的新思考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獨立的認知過程,這是一個學生把外部知識轉化為內在精神財富的過程。沒有學生積極的、主動的內化過程,教師的任何主觀灌輸都是無用的。
可是,當前在大多數數學課堂都呈現出一種“快學習”的狀態。課堂教學中,很多問題都是教師與優秀學生的問答,而不是對全體學生的問答,忽略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一堂課,老師講完了,課就上完了。這種課堂現象,表面上看是老師缺乏耐心,深層次去分析,是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能以學定教。每個班級都留下了許多知識上的漏洞,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種做法既沒有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也沒有實現堂堂清,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隱患,只有靠學生課后大量的作業去彌補,陷入“重負擔、低效率”的惡性循環之中。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明顯下降。此情此景,需要我們對小學數學課堂的“等待”進行深刻的反思。在我看來,所有的課堂都需要教師的等待,學生學習的節奏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基礎。
二、“轉快為慢”,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師要充分展示教學過程,放慢教學速度,最大限度地呈現教學內容,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
1.給足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
有的老師在教新知的時候一味地按照預設的教案來上課,無視學生掌握的程度。課堂上有許多內容和大量的練習,因此,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很快,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放慢教學節奏就要等待學生——學生自己思考的、能獨立操作的、獨立學習的和能自己說的都全由自己去做。無論是計算教學或圖形教學,新知識的呈現,還是舊知識的復習,我們都要堅持這一原則。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或投影儀演示,沿半徑將圓切割成幾個部分,形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寬與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計算半徑之間的近似關系,推導出公式。但是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動腦筋,只會跟著老師一起做。老師應該學會放手讓學生利用圓紙片進行剪、拼、想,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后,分組討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以此讓學生加深對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印象與理解。
2.等待學生質疑,在討論中深入
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暴露學生問題、困難、錯誤、障礙和矛盾的過程,也是展示學生智力,形成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新課標要求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的質疑越來越多。教師要善于應變,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審視和反思課堂教學行為,及時修改、豐富和完善教學設計和方案,抓住學生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形成一種強烈的節拍,不斷調整和更新教學節奏,使教師和學生的節奏完全一致,使教與學同頻共振,使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
三、“慢學習”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1.“慢學習”讓學生會自主學習和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一些個體差異,他們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留有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自主探索和操作,釋放他們的內在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和合作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慢學習”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理念,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自主探究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是普遍的,即知識本身的特點。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應該是統一的,而應該有個人獨特的見解。從這個角度看,知識應該是立體的、完整的,具有學生個體色彩的感悟。
教學等待是一門施愛藝術,是對學生怯懦心靈最細心的呵護,還學生一分鐘、兩分鐘的思考時間,學生就會多一份正確和自信。教學中學會等待學生,就懂得了施愛,這樣在教學中才會發現一顆顆幼小心靈的光亮。讓我們每一個都能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
參考文獻:
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教育講演錄(第二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