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琳
摘 要:對于體育課,小學生大多都是喜愛的,學生總覺得體育課是一種戶外活動,而為此欣喜。因為愛玩愛動是孩子們的天性。但在小學階段,正確的體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老師就要注重體育教學的方法,抓住各個學生的特點,堅持快樂教育的理念,運用童趣器材、童趣手段與方式組織體育活動,構筑充滿童趣的體育樂園,讓學生參與進來,不僅可以學習到正確的體育知識,也可以幫助他們快樂成長。
關鍵詞:小學體育;童趣化;教學
在小學階段,正確的體育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老師就要注重體育教學的方法,抓住各個學生的特點,堅持快樂教育的理念,運用童趣器材、童趣手段與方式組織體育活動,構筑充滿童趣的體育樂園,讓學生參與進來,不僅可以學習到正確的體育知識,也可以幫助他們快樂成長。
一、鍛煉動手能力
小學生喜愛體育課大多是因為可以玩耍,在體育場地或器材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只是傳統地教學,這樣便會影響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所以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帶領學生自制一些體育運動器材,以此增加體育課的趣味性,也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參與進體育課中。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就會把對體育課的認識永遠停留在玩耍上。為了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提高體育教學效果與質量,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需求,彌補體育運動器械的不足,滿足學生好動的心理,使其動手動腦,提高操作能力,提升學習熱情。
讓學生動手動腦制作體育器材時,要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要變廢為寶,巧妙制作出教學器材,這樣孩子們也會更加喜愛體育課,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如用礦泉水瓶制作杠鈴,用碎布頭制作足球、毽子等。自制教學器材激發了學生玩的熱情,調動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但也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水平等實際情況合理而靈活地使用器材,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如在小學低年級投擲訓練中,由于器材太笨重,學生難以感受投擲的樂趣,甚至還會發生意外事故,影響學習熱情。對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制作沙包、紙飛機等進行投擲練習,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運用游戲增強體育課程的趣味
在體育課上設計一些游戲環節是非常輕松且自然的事情,要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既了解課程知識,又在玩耍中成長。老師開展的游戲有趣味游戲、競賽游戲,如“小飛機”游戲、跳躍接力游戲、小組創編游戲、障礙賽跑等體育競賽活動。還有情節型游戲,即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與情節,進行角色扮演,通過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完成游戲任務,提高知識與技能。如在“小兔子采蘑菇”游戲中,學生模仿兔子輕松而有彈性的雙腳跳的動作,促進跳躍能力的發展。還有教育型體育游戲,在多樣游戲活動中滲透德育,如“保護隊旗”和“老鷹捉小雞”的奔跑游戲等,可讓學生認識游戲規則,受到紀律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以及不畏艱難的意志。再比如,老師在地面畫出一條曲折的路,讓學生帶球走過,可以取名叫“老鼠鉆洞”,誰用時最少而且不超出路兩邊的線誰就獲勝,然后排出名次。這樣訓練了學生熟練帶球的技能,讓孩子們在童趣中享受運動。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對于一些體育知識的講解和演示,只是傳統地講是很枯燥的,也不容易讓學生集中精神去聆聽。利用多媒體或組織一些互動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到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獨立思考,認識自己曾經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如在《安全常識和韻律活動》的室內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可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教師展示雜技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猜想,進入學習狀態。再觀看故事錄像,引導學生試著舉例說明,歸納相關知識點:聽從指揮,有秩序。而后教師提問引導:“在上體育課時,如果有同學身體不舒服,我們該怎么做呢?上體育課時還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項呢?”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然后再觀看有關安全知識的動畫故事,驗證猜想。另外,教師還可以展示“動物模仿操”的分解練習,引導學生跟著做,再自己創編動作進行室內活動。這樣,以多媒體為輔助工具,以學生為主體優化體育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體育學習的快樂。
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只要是合乎教學規律、充滿童趣色彩,能夠讓學生充滿學習熱情、快速把握知識、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師都可以嘗試運用,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快樂地學習體育。“童趣體育”的研究與開展,現在只是剛起步,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我相信,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運動一定會讓學生愛上體育、愛上運動、享受運動。這樣學生在這樣的童趣體育當中,身心都有了一個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凌啟華.小學體育快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創新,2014.
[2]李宇.開展“童趣體育”教學的實踐探索[J].素質教育,2017.
注:基金項目:蘇州市教育學會“十三五”科研課題,童趣化教學對低段小學生運動參與影響的研究,“十三·五”Sjh【17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