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明楚
摘 要:時代的要求就是課堂改革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目前教學當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為此,要創新課堂教學,打造全新的課堂時空。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實效,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全新課堂;創新
近年來,從教育部出臺的一些文件,特別是有關高考、中考改革的文件中,我們不難看出,今后相當一段時期,語文學科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將日益加大。而這就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同時也鞭策我們要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為此,我們要注意梳理平時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打造全新的語文課堂。下面,筆者就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具體談一談。
一、設置情境,調動狀態
小學生學習原本應該是輕松的、愉快的。但不能否認,現在的小學生卻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也面臨著升學、擇校的壓力,而且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于是,特別是在擇名校的指揮棒下,他們不得不為掌握書本知識而被迫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模擬訓練。這種機械性的學習,時間久了,顯然就會讓他們厭煩學習。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說,這才是讓學生持久保持學習語文的動力的長久之計。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既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又能夠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所在呢?筆者認為,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教學《輪椅上的霍金》這一課,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有這么一個人,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面對病魔,面對我們常人根本無法想象的困難,他卻堅持撰寫……他是誰呢?你知道他嗎?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有沒有被他打動呢?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樣的設計,所提問題完全如平時談話一般。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沒有什么心理壓力。相反,他們很容易被這種生活化的情境所吸引而表現出良好的學習狀態。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潛心學習,就要摒棄那些形形色色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或方式。因為這些方式難以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真正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難以發生有效的化學反應。從這一層面來說,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必須讓師生互動起來,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正發生思維的碰撞,這樣才能把他們內心深處的學習沖動給激發出來。
二、展開探究,激發參與
教師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學模式僵化,那么,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變得單調。長此以往,他們的學習就會變得被動。比如,如果課堂教學時,教師只注重對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講解,強調讓學生記下所謂的必考問題,那么,學生就會處在被動聽講的狀態中。這樣就很難讓他們的情感、思維等融入課堂活動當中。事實上,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進而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打不起精神,情緒低落。而在這樣的狀態下,教學效率肯定低下。
那么,怎樣改變學生這種集體被動的學習狀態呢?這就需要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比如,我們可以多嘗試一些諸如角色體驗的教學方式、小組互動合作的方式等等。比如《地球和它的七個兄弟》第一課時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合作探究學習環節:(1)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具體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自主捕捉關鍵信息,邊讀邊想地球的七個兄弟的各自特點;②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進行交流。在學生交流匯報的時候,提醒他們盡量用簡潔的語言。(2)探究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找出該段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字,然后探究其蘊藏的含義;之后指導學生朗讀,教師作出鼓勵性的評價。(3)補充知識,深化認識。要求學生結合課前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介紹自己所喜歡的星體,也可讓學生自主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還存在疑惑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就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
三、提升認識,和諧關系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作為教師,我們還要努力做好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落實,以及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兩個方面的工作。對于前者,筆者認為,如果從教師這個角度來看,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努力實現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和作用的轉變。比如我們可以做學生思維狀態的激活者。這樣就能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出他們創造的潛能。
對于后者,要想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需要我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一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重要。比如,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要面對學生的一些錯誤答案或錯誤認識。對于這樣的現象,我們該怎樣處理就非常有講究。比如《觀書有感》這首詩,圍繞讀書生發出一定的道理。筆者在教學時,就發現很多學生對某些道理有認識上的偏頗。對此,筆者沒有對這些學生進行否定式的評價,而是采取談一談的方式,走到學生之間,與他們傾心交流,逐漸轉變他們的認識。
綜上所述,對于教師來說,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需要我們創新課堂。為此,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具有創新的意識。有了這一前提,我們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參考文獻:
[1]王玲.和諧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統一[J].新課改教育研究,2007(4):7.
[2]盛馮慧.感性更易動心 無痕方能育人[J].實踐新課程,2007(12):1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