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楓
摘 要: 自2014年國務院提出引導一批新建和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來,高校開始了相關實踐與探索。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目標、模式等開始逐漸向培養應用型人才靠攏。在這一背景下,外語專業教師團隊建設必須做出調整,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以便更好地適應轉型發展。
關鍵詞: 轉型發展 應用型本科 外語專業 “雙師型”教師
2018年4月,教育部在《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情況介紹》中指出,目前全國已有300多所高校開展了轉型改革試點。在改革過程中,外語專業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然而,長時間以來一些高校外語專業都是“外語+文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一支以外國文學研究為主的師資隊伍。因此,除了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等方面外,建設一個適應轉型發展的教師團隊也是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一、高校轉型發展的實質是師資隊伍的轉型
目前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定義未能有完全明確的定義,但是學界對此有大致統一的看法:擁有“雙職稱”、“雙證書”或“雙能力”且具有較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即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曾被認為是高職高專院校所特有的教師類型,它與本科院校無關。但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關于配套政策和推進機制的意見中提到要“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并且要“將試點高校‘雙師雙能型高水平師資培養納入中央和地方相關人才支持項目”。這足以說明本科高校要做好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必須先搞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二、外語專業轉型發展在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1.現有師資隊伍結構亟待轉型
長時間以來,國內一些高校外語專業注重對語言本身,或是強調與以文學為介質對外語進行教學和研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目前一些高校外語專業教師都以“外語+文學”為方向,學生學習也主要以文學為載體。實際上,社會對這類學生的需求很少,且早已趨于飽和。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投身對外經貿工作,企業對同時具備外語能力和一定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為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現有師資隊伍結構亟待轉型,增加合適的“雙師型”教師。
2.轉型發展方向把握不準
應用技術型高校為新生事物,部分高校外語專業對自身轉型發展的方向把握不準,造成難以制定招聘“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導致招聘進校的“雙師型”教師的專業領域不統一,難以發揮“雙師型”教師推動專業轉型發展的優勢。另外,部分地方性高校外語專業由于特點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容易在轉型方向上盲目跟隨國內一流高校外語專業。這就容易引起專業方向設置不合理,不符合學校的定位,進而轉型發展受阻,造成困惑。
3.現有師資隊伍轉型難度大
在高校中,外語專業已建成多年,特別是英語專業和一些目前已有一定規模的它語種專業。這些外語專業的師資團隊已經較為穩定,對新教師需求量小。但由于長期以來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主要是以文學翻譯、語言研究、外語教師為方向,導致應聘者為數眾多。這一現象造成學校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甚至有些專業唯博士是舉,不關心新聘用的人才是否有利于學校轉型發展。另外,具有行業從業經驗,或具有專業技能且能夠滿足外語專業教學任務的人員因高校對學歷要求過高難以成功應聘。
三、“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1.轉型發展的準確定位
外語專業向應用型轉型的實質是“外語+文學”轉向“外語+非語言專業”,只有確定了“非語言專業”的內容,“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才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非語言專業”的選擇,除了要在對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之外,各個類型學校的側重也應有所不同。
對于綜合性大學的外語專業來說,可以采取鼓勵學生自主選修其他院系非語言課程的形式,并不將“非語言專業”限制在某個方向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外語專業需要做好的是外語教學工作,并不需要強調“非語言專業”教學;對于具有行業特色院校的外語專業來說,應利用好學校的行業優勢,在轉型過程中圍繞與本校特長相關的“非語言專業”進行;對于專門外語院校的外語專業來說,應做好企業用人需求的調研工作,搞好校企聯合培養,以企業的需求為“外語+非語言專業”的發展方向,以解決專門外語院校“非語言專業”力量薄弱的問題。
2.“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引進
由于目前相當部分具有行業經驗且能夠勝任外語教學任務人員的學歷層次難以滿足高校較高的聘用標準,外語專業應采取培養已有教師的方式彌補“雙師型”教師的不足。根據情況的不同,可以采取三種方式進行培養。第一種是校內培養。這種方式是指外語專業已有的,有一定資歷的雙師型教師通過一對一的方式對本專業教師進行培養;第二種是企業掛職培養。是指教師以校企聯合為平臺,進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獲得“非語言專業”知識,最終成長為“雙師型”教師;第三種是通過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調動本專業已有教師學習“非語言專業”的積極性,提高“雙師型”教師在本專業的所占比例。“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立不能完全依靠對本專業已有教師的培養,引進和培養必須同時進行,否則隊伍建設的效率和學緣結構都會受到影響。“雙師型”教師的引進主要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選聘具有行業從業經驗,外語知識扎實,承擔專業教學任務的人員作為全職教師;第二種方式是聘請行業從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到校為學生提供選修課和舉辦講座,提高學生“非語言專業”的素養,并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3.校內培養與校外引進的“雙師型”教師協作發展
高校外語專業已有的專任教師普遍存在專業基礎扎實但實踐能力較弱,理論研究水平高但理論轉化為成果水平較差。這是由于這類教師多數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他們當中具有行業從業經歷的數量少,并且這類教師受到的“雙師型”培訓和鍛煉不成體系。另外,校外引進的“雙師型”教師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且專業基礎較為扎實,但是他們在進校初期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本科外語教學工作。這是由于教學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在充分考慮需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引進的“雙師型”教師在行業從業期間幾乎沒有接觸過教學工作。因此,兩種來源的“雙師型”教師應當各自發揮特長,相互合作、互幫互學。校外引進教師幫助校內培養教師豐富行業知識;校內培養教師幫助校外引進教師提高教學業務能力,最終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做好“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前提是高校外語專業積極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對轉型發展卻有所顧慮。張應強認為,這是因為應用型教育或職業型教育在我國目前只是作為最低辦學層次嵌入學術型高等教育體系的原因。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必須改變高等教育雙重體制機制,讓市場競爭機制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高校發展競爭中起決定性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難的問題。
四、結語
自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開始向大眾教育轉變以來,部分轉型試點高校不再一味地追求培養研究型、學者型人才,而是開始將其辦學思路轉變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建設一支符合學校自身需求和特點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就成為轉型發展高校的必然選擇,而如何建設好這支隊伍則是一個在將來需要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孫峰,徐正茹.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外語教師的發展策略[J].高教探索,2017(S1):151-152.
[2]黃莉云.院校轉型期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3]蔡輝.我國復合型創新外語人才培養對策[J].教育研究,2012,33(12):91-94.
[4]王愛俠,王智鋼,張海濤,洪蕾.地方本科院校應用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40):109-111.
[5]郭瑩.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12):86-87.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2017年一般項目《四川企業在法語國家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的機遇、挑戰和對策》(項目批準編號:17SB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