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理念的實際運用中,仍應該思考一些問題:讓學生多動,但是不能亂動;數學教學要生活化,但是不能牽強附會;提倡合作交流,但是不能完全小組化;追求算法多樣但不能過于形式化;開展數學活動的同時不能影響數學思維。本文就這些問題作詳細闡述,值得小學數學教師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 理念運用 實踐思考 問題分析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在工作實踐中,教師要嘗試把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把學習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質疑,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中進行創新。但教學實踐中有許多困惑擺在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等待他們思考、探索。
一、讓學生“動”起來,但是不能亂“動”
數學課給學生的印象是枯燥乏味、單調。教師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只有少數學生配合。現如今的課堂可謂熱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有時一節課學生都處于亢奮狀態,有時教師都無法控制這種“活”的局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廉價表揚。學生只要說出了問題的答案,教師就用“你很聰明”“你太棒了”等語言進行表揚。有的只把答案重復了一次,答案不完整的,有瑕疵的,都給予鼓勵、表揚。而那些回答問題新穎、創新、獨特的講解卻在教師一致好評中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評價不得當。為了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教師延遲評價、評價比較模糊,有的甚至出現少評價、不評價現象。學生出現一些知識性的錯誤,教師不予解釋,個別學生干擾課堂教學,有的教師置之不理,有的教師輕描淡寫的批評兩句。一節課下來,皆大歡喜。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應該有自己的空間,是快樂的、積極的、主動的。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掌握了哪些知識,有哪些創新,不僅僅是滿足膚淺的初步認知,而應該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能理性的分析一些問題。教學目的不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是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他們學得更好,讓他們得到更深遠的發展。表揚學生或適當的獎勵學生,教師應掌握時機、把握分寸。切記過多的、廉價的表揚、模糊的評價給學生對來不利的影響,讓他們是非不分、急功近利、情緒浮躁。
二、數學教學要“生活化”,但是不能牽強附會
數學計算簡單、機械、重復;應用題更是不接地氣,人為編造,為了練習而做題;測量和幾何圖形知識學習也是一些計算題。學生認為數學知識離他們的生活很遠,和生活沒有關系,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是:概念、公式、數字、計算。
現在數學教學越來越接近生活。因此,教學活動需要以生活為模板,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影蹤,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教師學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理解數學基礎知識,并學以致用。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邏輯推理、探索研究等這一過程是學生的抽象思維過程,最后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學習數學知識應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而所選擇的教學情境也應與生活有關,有現實意義、有挑戰性,讓學生的生活中擁有濃厚的數學知識,應避免那些不切實際的和幼稚的生活情境。
我們不反對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反對那些把生活與數學教學作為惟一追求,把一些數學知識和生活牽強附會的聯系在一起。不能把數學知識過早地融入到生活情境,對知識沒有深入理解的狀況下去解決一些具體的、復雜的生活問題。而應讓學生梳理清數學知識間的關系,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把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教學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單純的“知識性數學”進入到“生活化數學”,而是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實現更高層的整合。
三、提倡學生合作交流,但是不能完全“小組化”
小學數學課標中規定:數學課堂教學不能只是單純的記憶模仿、記憶,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 。如今,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學習頻繁,成了一種固有的教學模式,沒有小組學習就缺失了一節好課的標準,公開課、觀摩課中小組學習是教學中的必須環節。
小組學習是數學教學環節中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彌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差異眾多的學生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小組學習對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競爭意識是非常有利的。小組學習是教學模式之一,有研究表明,適合小組學習的班級人數不宜過多。有些數學知識并不適合于小組學習,并不是每節課、每一教學環節都進行小組學習。班級教學、自主學習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不可替代的。而合作、交流是一種意識,它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適合小組學習的情況:動手操作學生一人不能獨立完成時;探究中遇到瓶頸;有不同意見產生分歧;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等。
四、追求算法多樣化,但思路過程不能形式化
小學數學教材中往往出現一題多解,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選擇的方法不同,于是就出現了多樣化。給學生更多空間、時間,讓他們思考。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相信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教師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教師不應要求學生用多種的方法解答,與一題多解是不同的概念。一題多解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每個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學生由于掌握知識少或學生思維的限制很難達這種要求的。算法多樣化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全體學生根據同樣的一道題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說出不同的解題思路,是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必要過分強調算法多樣化,不必為了追求多樣化,讓學生尋求一些不符合邏輯、牽強附會、低層次的算法。讓學生交流、討論中比較,找出最佳算法。教師應明白,算法多樣化是有一定基礎的,不同算法是建立在學生思維基礎上。而選擇最優算法的過程是學生分析、思考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應是教師強加的。是學生在反復驗證、體驗中思維的結果,是最有意義的算法。
五、提倡開展數學活動,但不能影響數學思維發展
課標所指的數學活動是學生用數學方法進行思考、分析、實踐操作、探究、交流、解惑等的思維活動。部分教師誤解為:數學課要注重以“數學活動”教學為主,甚至有教師以為課堂上活動越多越好。有的教師開展所謂的“數學活動”教學;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活動偏離了數學思維模式,“活動”是教學的主旋律;部分教師過分注重數學活動,活動頻繁。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概念、公式的理解,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不是將數學教學活動化、模式化,非真正意義的數學活動只理解知識的表面,并沒有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質;有些動手操作,學生并沒有解釋到其所以然,認識到事物的表層。這些膚淺的活動,不能實現學生重新構建新的數學知識結構,知識對教材知識進行簡單的羅列,進而制約了學生的創新,對他們思維的發展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因此,教師避免組織單純的數學活動課。
小學數學教師組織數學活動時應做到:明確教學活動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要:理解并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及技能;學會用數學方法及思維解決問題;操作實踐中獲得啟發、經驗。活動中運用數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目的。要明確數學活動內容,運用數學思維分析、探究、創新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陳含翩.教育生活化理念下的知識教學問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2]賀榮.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討[J].數學天地,2015,(11):33-34.
[3]戴禮澤.新課程改革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認識[J].科技信息,2016,(33):320.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王灘鎮九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