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人文關懷融入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下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價值入手,從綜合提升教育者隊伍的素養、全面培養貧困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優化良好的校園人文關懷環境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進行探究。
關鍵詞: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突破口。雖然物質幫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貧困學生的學業和生活困難,但思想深處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貧困生正確認識暫時的困境,實現自我完善和提高,這不僅是當前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以人為本教育宗旨的新體現。
一、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高校貧困生的全面發展
作為一個高校中生存條件和心理上都具有特殊性的貧困生群體,如果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與支持,在未來的生活中往往容易遇到阻礙。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光是對他們簡單的理論教育,也是對其精神、心理等各方面的理解和最大的關懷。它不僅可以提高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而且可以推動貧困生身心全面發展。
(二)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有效實施
目前,中國的教育強調以人為本,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主要是培養高校貧困大學生在逆境中積極面對生活,把他們塑造成具有良好精神追求和健康人格的人,從而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儲備雄厚的人才資源。因此,加強人文關懷是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最有效的貫徹。
(三)有利于確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建設
在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結合,可以幫助貧困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則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如果缺少了這種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就容易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隱患。
二、加強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途徑
(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養對加強貧困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至關重要。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定期開展培訓,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幫助他們擺脫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文關懷的誤解,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富有生命力,發揮出切實的教育作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提高自身的人文關懷素養,多向先進的同行學習,并與貧困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多參與公益活動的實踐,奉獻自己的愛心,培養責任感,引導貧困大學生主動傾訴內心真實感受,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引導貧困生實現精神脫貧,進而實現經濟脫困,使其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之才。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融入高校貧困生的生活,在充分掌握貧困生實際的基礎上,為其課堂內容進行相關教學設計;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鼓勵高校貧困大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珍貴,引導他們熱愛生活,感恩社會。
(二)全面提高高校貧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鼓勵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通過合格的道德素養提高自己,激勵他們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因此,在日常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應引導他們對社會懷有美好的期望;發現他們的優良品行,并經常鼓勵和贊揚他們,充分發揮榜樣作用;支持貧困大學生參與學生干部的競選,鼓勵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與集體利益有關的活動中去,培養集體榮譽感。
培養貧困大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一方面,高校貧困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外界的資助下,最終必須走上社會。一旦他們從學校畢業,他們是否能勇敢面對社會和生活的挑戰,取決于他們是否具備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培養自力更生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是讓他們不再自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通過宣傳高校典型的貧困生案例來激勵貧困生。同時要挖掘學校豐富的校友資源,邀請勵志成才的校友來校宣講,通過他們的成功經歷幫助高校貧困生樹立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重拾生活信心,正確看待暫時的困難,順利完成學業,走向成功,從而回報社會。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對學校內部的勤工儉學制度進行完善,擴大勤工儉學的深度與廣度,發掘其更深層次的育人價值,實現勤工儉學與學生專業更加有效的結合,這樣,既能讓貧困學生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也能提高學生們的專業能力與素養,提高今后謀生的技能,還能讓貧困生體會到實現自己價值。
鼓勵貧困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高校貧困生跟普通學生比起來,更容易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膽怯和抗拒,因此,要更多地鼓勵他們進行人際交往。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更多地融入學生的情感,讓更多人看到情感的真摯和美好,讓高校貧困生在情感教育中認識自己和朋友;定期組織學校和班級活動,鼓勵高校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活動期間加深與其他同學的友誼,從而使貧困生走出膽怯又抗拒的人際交往怪圈;發揮學生群體作用,鼓勵他們開展更多互愛互助的活動,加強貧困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聯系,促進他們之間的人際交往。實踐證明,構建和營造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對于貧困生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高校各類團體組織必須積極通過講座、校園群體文娛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引導貧困學生樂觀、積極的與同學交往,樹立健康正確的人際觀,提高心理素質和情緒調控能力,從而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
加強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輔導。與其他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在面臨各種困難時更容易出現心理和情緒上的波動,如自卑、敏感、焦慮、多疑。因此,高校不僅要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困難,還要做好貧困生的思想指導和心理輔導。首先,要積極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其自強自立的品格。其次,要為貧困生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體系。進行開心理健康調查并建立貧困學生的心理檔案。運用個體訪談,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主題班會、小組輔導等形式,引導高校貧困生更加客觀冷靜地分析自己的困境,幫助貧困生找到和掌握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與疏通方法,讓他們能從心理上克服自身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狀態,指導貧困生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幫助他們調適心態,引導其積極面對困難,健康生活。此外,還可以組織貧困學生相互討論和交流,以便他們在小組中獲得力量和信心。
要增強對貧困學生的感恩教育。積極為貧困生爭取更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機會,開展以誠信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來開展主題教育等,讓貧困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機會來回報社會和他人。引導貧困生認識到自己今天所擁有的學習機會和條件是非常寶貴的,讓他們心懷感恩之情,回報社會、幫助他人。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關懷環境
高校,還要營造一個和諧自由的人文環境。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文化的熏陶,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價值形塑起著持久的影響力。
一是要注重物質層面的支持,努力營造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物質環境反應了大學的精神。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注重在細節上處充分融入人文關懷,努力建設文化底蘊豐富的公寓園區、教學場所等,讓貧困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鼓舞。
二是要加強精神層面的引導,通過多種媒介,樹立榜樣。高校要加強對社會中助學幫困的先進典型事跡進行正面有益的宣傳報導,積極營造濃厚的關愛高校貧困生的社會輿論環境;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的組織功能,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動員廣大貧困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自信、快樂地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展現才華。寓教于樂,讓刻苦學習、追求知識、崇尚科學取代盲目攀比,從而讓他們的思想不再停留在自卑深處,變得陽光快樂,在感受集體溫暖的同時,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努力營造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各種主題班會、團日活動中,讓他們暢所欲言談論自己心路歷程,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就感,教育者對他們的表現進行鼓勵表揚,讓貧困大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融入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但能使貧困生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懷,促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武立勛.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調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問卷調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2] 王瑛.強化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08):96.
[3] 戴靜.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29.
作者簡介:李娟(1983.10- ),女,山東濟寧人,研究生學歷,講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環境工程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