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人類寶貴的思想精神財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儒家文化思想,有助于培養高校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思想,有助于處理好師生關系,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啟示
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的高等教育,因為時代的開放性而時刻經受著多元思想文化的沖擊。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儒家教育思想內容博大精深,經過了千年的錘煉與傳播,其理念也越來越被世人所重視。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立足于儒家教育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儒家教育思想內涵,傳承其優秀文化,摒棄糟粕,將有助于推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棟梁,他們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劣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高度。所以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的跟黨走,落實黨的指導思想,爭取把他們培育成符合時代需要的“四有新人”,為四化建設發揮他們應有的貢獻。但是現實中,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正在經受著各種考驗。
(一)價值觀挑戰
傳統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強調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忽略個人價值,這種情況下容易挫傷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改革開放后,西方的價值觀念大量涌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充斥高校,而思想比較前衛的大學生更是首當其沖,追逐個人利益,標榜個人主義至上,這就必然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影響其教育功效的發揮。
另一方面,時代的發展要求需要創新性人才,強調對個體能力的培養和發揮。但是傳統的高校教育從自身角度出發更多強調大學生要遵規守紀、服從管理,做學校要求下的“順民”,忽視學生自身的發展,不利于個性的張揚和發展,這就與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呈現背離趨勢,從而導致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內容的挑戰
高校教育是時代發展的排頭兵,是國家建設所需堅實棟梁的孕育者,更是先進思想的引領者和傳遞者。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建設滯后于時代發展要求,內容陳舊,方式俗套,與現實嚴重脫節,既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也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叛逆心理。所以,不從當前的國情以及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必然導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也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教育工作中大學生所面臨的種種難題。這種情況亟需解決,否則不僅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陷入被動局面,也會使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累積,可能會造成矛盾的激化。例如失業與就業困難問題,也會給思想教育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三)教育方式的挑戰
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攜帶著海量的信息內容,拓展了信息渠道,同時也給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難題,傳統的教育方式也經受了嚴峻挑戰。教育方式的現代化已經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部分,從信息的收集到結果的反饋整個環節都貫穿了現代化的方式,如何改變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環境,揚現代教育之長避傳統教育之短,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顯得非常有必要。
二、儒家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重視儒家“仁”的思想、注重人格意識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前提
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之一是“仁”,所謂“仁”即要求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將實際立足于人本。儒家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貫穿了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遠離鬼神觀念,立足于人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作為儒家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很好的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人文關懷精神。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意思就是說對學識高的學生可以講高深的知識,不要限制他的發展,而對于一般的學生講一般的知識就可以了,免得他接受不了。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制定特殊的學習方法,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項,做到因人而異,以人為本,確保既不會整齊劃一,也不會壓抑個性。
(二)儒家倫理思想“禮”的精髓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論
儒家思想中“禮”是其重要觀點之一。因為禮可以規范人的行為,使其遵守做人的準則。它的思想實質和我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目的有諸多相似之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也包含了規范學生的行為,同時讓學生學會做人和做事。如果說儒家學說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宏觀指導,那么儒家學說中的禮就提供了具體的理論方法。它們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借鑒
教書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之一。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育人為重,鼓勵個性的張揚和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實用性人才。
(一)對德育思想的借鑒
儒家思想中“仁”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明確提出要廣泛體貼和理解他人,做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然這一思想的早在幾千年前的奴隸社會提出,但是這些思想在現階段高校德育工作中依然有其參考意義。因為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關系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自身的發展,對這一類關系的處理情況也多在大一新生身上體現的比較集中。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后天環境各有不同,必然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而儒家“仁”的思想契合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如何理解儒家的德育精神,將之用于學生工作中,指導他們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既要帶著仁愛之心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要懂得寬容與理解他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做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理解萬歲,爭取做到人際間的和睦交往,減少校園內冷暴力,為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盡一點綿薄之力。
隨著貧困生群體的不斷增長,學生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大。加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很多學生對家庭產生了厭惡感,認為丟掉了面子甚至會以之為恥。此時,高校的教育者要適時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理解“孝悌業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的真實涵義,使其懂得感恩,感恩父母和家庭的付出。同時讓學生明白:可能暫時無力扭轉現狀(如家庭出身、自身的經濟狀況等),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和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爭取讓學生發奮圖強,塑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掃除頹廢和悲觀情緒。
(二)對教育思想的借鑒
(1)儒家思想家教育中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借鑒這一理念。教師和輔導員需要從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出發,深入了解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的學生“量身定做”解決方式,提高解決不同問題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2)孔子創辦了私學,宣傳有教無類的思想,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導致學術下移,使得普通百姓都有權利享受教育。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適用。高校擴招的深入,進入大學的口徑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學生的差異也愈來愈大。好多學生的家庭處境比較貧寒,性格比較敏感脆弱,高校教育者要做足工作,密切關注他們的情況,平等對待所有人,為他們提供各類平等的機會以及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借助輿論造勢,在學生中間宣傳互敬、互愛等理念,共同幫扶創造和諧的人際氛圍。而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同學,更要一視同仁,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本著有教無類的思想原則行事,校園教育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三)對義利觀的借鑒
根據《意見》精神,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其核心內容就是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文化中講究重義輕利,認為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正確看待義利關系,努力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金錢面前保持足夠的理性顯得難能可貴。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既有精華包含有封建落后思想,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借鑒積極方面,將之運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使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繼續發揮其光和熱。
參考文獻
[1] 羅越媚.儒家仁愛思想對學校德育教育的若干啟示[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4).
[2] 陳方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蚌埠黨校學報,2008(01).
[3] 劉德定.鄧小平的義利觀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甘肅農業,2006(12).
[4] 李杰.儒學中的合理思想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6).
作者簡介:王璐,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