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劉莉 許靜華
摘 要:外語的學習過程包括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朗讀是銜接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的重要手段。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包含著語言學習所需要的詞匯、語法、句法等知識,更內含著語言背后深邃的思想文化。橫山紀子等教育學家(2015)在《二語習得研究與日語教育》中介紹了日語學習中的語言輸出理論,指出日本文學的攝入是日語習得的重要因素,而將輸入轉換為輸出則是語言習得中尤為重要的一步。文章以朗讀對語言習得以及對文學素養的提升作用為題,結合廣外南商“鹿鳴朗讀社”的實踐成果,探討朗讀對這兩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朗讀;外語習得;文學素養;語感
語言除了表面的語言現象之外,背后都有龐大的文化背景,因此,學習一門語言,除了掌握聽、說、讀、寫、譯的綜合運用之外,還需要感知其文化。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語感、提高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對學生的語言習得及文學素養的提升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車文(2011)以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為主題,從理論依據、現實意義、具體措施等方面論述朗讀的重要性。章明(2010)以日本文學為切入點,論述了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陳德俊(2017)提到,朗讀是一種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朗讀,能更好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更能在語言和聲音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文章將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討朗讀對語言習得及提升文學素養的影響。
一、作為外語習得手段的朗讀
俗話說“言為心聲”,作者將思想情感記錄于文章中,讀者在閱讀中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理解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思想感情。而朗讀則可以將平面的文字展現成立體的聲音,將單純的文字閱讀轉變為言語交流。在朗讀時充分調動自己的感情,有助于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提高個人的審美能力和語感。朗讀的過程,也是牽動全身器官一起記憶的過程,在外語學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日語系以學生為中心成立了“鹿鳴朗讀會”,旨在進一步推動日語系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下將結合“鹿鳴朗讀會”的實踐經驗,探討閱讀對外語習得及文學素養提升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朗讀強化詞匯、語法的習得
朗讀是銜接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的重要手段。橫山紀子等教育者(2015)在《二語習得研究與日語教育》介紹了日語學習中的輸出理論,指出二語習得是一種以意義傳達為中心的語言活動,并驗證了以小組形式進行語言輸出練習這一學習方法的高效性。朗讀不僅是將詞匯,句子,文章念出來,而是通過運用聲調起伏將文章情感表達出來。同時,文學作品中包含著大量的詞匯和語法內容,而大量朗讀文學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攝取并強化日語學習中的詞匯和語法。
例如,“鹿鳴朗讀社”選讀的文本中有夏目漱石的經典名作《吾輩は貓である》,其中出現了大量重要的詞匯和語法知識。
彼は身動きもしない。雙眸の奧から射るごとき光を吾輩の矮小なる額の上にあつめて、御めえは一體何だと云った。大王にしては少々言葉が卑しいと思ったが何しろその聲の底に犬をも挫しぐべき力が籠っているので吾輩は少なからず恐れを抱いた。しかし挨拶をしないと険呑だと思ったから「吾輩は貓である。名前はまだない」となるべく平気を裝って冷然と答えた。然し此時余の心臟は慥かに平時よりも烈しく鼓動して居った。彼は大に輕蔑せる調子で「何、貓だ?貓が聞いてあきれらあ。全てえ何こに住んでるんだ」隨分傍若無人である。「吾輩はここの教師の家に居るのだ」「どうせそんな事だろうと思った。いやに瘠てるじゃねえか」と大王丈に氣焔を吹きかける。言葉付から察するとどうも良家の貓とも思はれない。(夏目漱石:2003.24-25)
以上短短一段引文,出現了「少なからず」「剣呑」「冷然」「平気を裝う」「聲の底に…力が籠る」「心臓が烈しく鼓動する」「氣焔を吹きかける」等詞匯及慣用語,以及「もしない」「ごとき」等的語法點。可見,朗讀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對詞匯的積累和語法的掌握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朗讀促進語感的形成
《辭海》中“語感”被定義為一種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根據長期的訓練獲得的。學習一門語言不僅需要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積累。
(1)朗讀能通過對語境的把握,在具體的文脈中理解詞、句的用法。
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文章,讀者能直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色彩,對文章的字、詞、句,乃至全篇的思想感情都有所感悟。長此以往,逐步形成對語言的敏感性,尤其是對課堂中未曾接觸過的詞語、復雜的長句的把握,都有助于朗讀者養成邊讀邊分析詞義以及句子結構的習慣。
(2)日語中大量的擬聲擬態詞,對日語學習者而言是個難點,通過朗讀能更直觀地感受其用法,提升語感。
“鹿鳴朗讀社”選讀的文本中有《笠地蔵》、《お茶のポット》等兒童文學,通過朗讀這一類作品,除了能充分感受到節奏、韻律之美,還能在適當的語境中把握擬聲擬態詞的用法,形成良好的語感。夏目漱石的《吾輩は貓である》中也出現了許多擬聲擬態詞。
吾輩は貓である。名前はまだ無い。
どこで生れたかとんと見當がつかぬ。何でも薄暗いじめじめした所でニャーニャー泣いていた事だけは記憶している。吾輩はここで始めて人間というものを見た。しかもあとで聞くとそれは書生という人間中で一番獰悪な種族であったそうだ。この書生というのは時々我々を捕えて煮て食うという話である。しかしその當時は何という考もなかったから別段恐しいとも思わなかった。ただ彼の掌に載せられてスーと持ち上げられた時何だかフワフワした感じがあったばかりである。掌の上で少し落ちついて書生の顔を見たのがいわゆる人間というものの見始めであろう。この時妙なものだと思った感じが今でも殘っている。第一毛をもって裝飾されべきはずの顔がつるつるしてまるで薬缶だ。その後貓にもだいぶ逢ったがこんな片輪には一度も出會わした事がない。のみならず顔の真中があまりに突起している。そうしてその穴の中から時々ぷうぷうと煙を吹く。どうも咽せぽくて実に弱った。これが人間の飲む煙草というものである事はようやくこの頃知った。(夏目漱石:2003.1-2)
上述引文中出現的「じめじめ」「ニャーニャー」「スー」「フワフワ」「つるつる」「ぷうぷう」等,都是口語中常見的擬聲擬態詞。讀者在朗讀時可以體會到擬聲擬態詞的傳神之處,并且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經過了一年半的朗讀實踐,鹿鳴朗讀社的成員們通過閱讀不同體裁的文本,真切地體會到朗讀對語感及讀解能力的促進作用。同時,為了做到聲情并茂的朗讀,“鹿鳴朗讀社”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逐漸學會了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巧用氣息,利用語音語調語速的高低、輕重、快慢、虛實的變化,來凸顯文章及朗讀者的個性。
(三)朗讀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寫作,即文章創作,是外語綜合能力中重要的一環。朗讀能將書面文字具象化,例如,老舍先生的《龍須溝》中,為人物配置了生動形象的語言,看著文字會不自覺地想出聲朗讀。如果將作品視為作者表達內心情感世界的媒介,心動而筆行,那么朗讀就是讀者開啟作者情感世界的重要手段。
張頌(2010)在《朗讀學》中指出,很難去硬性規定一篇文章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次數,只有長時間地讀,才能了解文章的情趣、味道和深意。朗讀時間越長,越能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爛熟于心,掌握更多的詞匯,深入了解語言材料的內涵,熟悉文章的脈絡結構,了解文章的創作方法,熟悉文章的句式語言。“勞于讀書,易于作文”——心未動,筆先行,言談舉止皆是文章,便能掌握文章創作的精髓。
如上所述,通過朗讀可以運用視覺、聽覺等感官更有效地積累詞匯和地道的表達方式。英國語言學家Blackmore S.提出著名的模因理論,即“對語言產生而言,更具基本意義的,是模仿能力”。保持朗讀的習慣,慢慢的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并在日常的語言運用中著意模仿,則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寫文章都能受益匪淺。
二、朗讀對文學素養的提升作用
俗話說“詩靠七分讀”。崔亞麗(2012)認為,很多詩歌和文章的理解難度較大,多讀和熟讀可以讓讀者熟悉文本內容,這種潛意識的熟悉會對文本內容形成一種模糊的理解。只有熟悉和理解文章,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的朗讀文章。機械性的閱讀并不會引起情感共鳴,只會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朗讀可以帶動人的思想感情,聲情并茂的朗讀會讓人理解文章情感的變化,從而激發讀者與聽者的情感美。因此,優秀的朗讀可以帶動聽眾和讀者的感情,實現作者、聽眾和讀者的情感交流,這是一種神秘的情感渲染力。
朗讀是一門藝術,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同樣的文本材料,照本宣讀和有感情的朗讀,會收獲完全不同的效果。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語音的強弱和情感的轉折,構成朗讀獨有的韻律之美,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頓挫,或細膩婉轉。富含情感的朗讀能充分調動朗讀者的想象力,引起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震撼,進而提高朗讀者的審美能力。
“鹿鳴朗讀社”的朗讀訓練基本以經典日本文學著作或世界經典文學日譯作品為文本,在朗讀分享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如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的日譯文本充滿哲思和唯美的詞句,給朗讀者們帶來了深刻的印象。
朗讀通過充分調動視聽感官,能促進朗讀者更細膩地品味文學作品,理解作品中精妙的用詞、生動的創作手法、嚴謹的邏輯思維、有層次的段落配置、動人的場景設置等等,進而提高朗讀者的文學鑒賞力及文學素養。
三、結語
朗讀是銜接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的重要手段。文章結合廣外南商“鹿鳴朗讀社”的朗讀實踐,分析了外語習得過程中朗讀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朗讀有助于積累詞匯、語法、句法等知識以及語感的形成,進而促進外語綜合運用水平的提升;其次,通過朗讀文學作品,能有效提升朗讀者的審美意識及文學素養。
“鹿鳴朗讀會”成員多為日語專業二、三年級的學生,在每周一次的朗讀實踐中,通過朗讀經典日本文學作品,不僅使語音語調得到了改善,形成了較好的語感,更加強了學習日語的興趣;通過指導教師的指點,學生對文學作品普遍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學鑒賞力得到了提升。誠然,一周一次的“朗讀會”僅僅是個狹窄的交流平臺,而朗讀是一項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的工程。為營造出更好的朗讀氛圍,“鹿鳴朗讀會”開辟了公眾號,方便學生上傳優秀朗讀作品,同時為日語朗讀愛好者推薦優秀讀本,以起到相互借鑒、分享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橫山紀子主編.二語習得研究與日語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張頌.朗讀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3] 夏目漱石.吾輩は貓である[M].新潮社,2003.
[4] 陳德俊.淺談朗讀訓練的重要性[J].讀與寫,2017(08).
[5] 車文.語文教學要加強朗讀訓練[J].群文天地,2011(18).
[6] 崔亞麗.閱讀教學中的以讀促悟[J].課外閱讀旬刊,2012 (05).
[7] 章明.淺析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作用[J].文學教育, 2010(100).
[8] 趙凌志.模因理論與二語學習者語言輸出能力培養相關性研究[J].科教文匯,2013(12).
作者簡介:楊劉莉(1997.01- ),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日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