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通過對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在總結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幫助高校明確辦學理念、更新合作模式、加強中、外籍教師管理體制、優化課程設置、探索學生管理工作新思路,以適應中外合作辦學中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特殊性要求。對于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本土人才國際化、國際人才本土化”成為趨勢,高校教育國際化己經為人們所共識。近年來,作為高校教育國際化主要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在各個高校不斷實施,發展十分迅速,規模逐步擴大,層次逐步提高,模式也趨于多樣化。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質在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教育改革開放進程,縮小我國教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的辦學體制進一步面向市場,辦學主體更加多元化,這有利于國際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一、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
(一)辦學條件受限,我國傳統教育模式影響,在高等教育扶持方面國家重點發展本科院校,忽視了對高職院校的投入扶持,由于國家扶持力度不夠,導致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受到嚴重限制,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中外合作辦學時受到很大阻力,從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專業設置重復,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的搖籃,旨在發展職教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從而服務社會。但是現今許多高職院校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開始情況來看,專業設置過于重復。例如,會計,建筑等專業在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專業,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培養人才的類型單一。
(三)課程設置不科學,高職院校在教學課程設置時參照國內相關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引進國外課程,不注重課程的銜接以及國內外同一學科間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進行知識銜接,學生在學習內容時比較吃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也嚴重降低了教學效率。
(四)資隊伍匱乏,目前,高職院校從事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力量匱乏,部分高職院校對外籍教師的選擇上沒有嚴格要求,外籍教師對專業課程的設置目的及用途知之甚少;而聘請國外的專家學者來國內授課時,又缺乏具備相應專業知識的高水平翻譯。
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的途徑
(一)提高招生質量,激發一線教師的主體意識,建立高水平師資隊伍。針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根據國際上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自身的人才招收標準。
一線教師是課程的直接實施人,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應充分調動一線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程體系建設中來,提出自己寶貴的意見,從而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合作辦學的質量。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時不僅要具備高素質的外籍師資團隊,更需要建立具備高水平的國內師資力量。通過“引進來”的方式,促進外籍教師與國內教師間的交流,實現中外教學經驗的交流,同時也要為國內教師提供條件,制定出國研修方案,注重對一線教師的培養,豐富其教學經驗,發揮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的作用。
(二)優化專業設置,注重課程體系設置。中外合作辦學負責人應深入市場進行調研,了解社會企業對中外合作辦學人才的需求,因地制宜依托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和學校自身辦學特點設置特色專業,形成獨有品牌,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從而使中外合作辦學具備源源不斷的活力。課程體系決定著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要格外注重對課程的設置。在課程設置時不僅要注重對教學內容與專業技能的把握,還要注意中外課程是否有效銜接,使學生掌握更為豐富的專業知識,避免學生重復學習或者出現知識斷層。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時除了充分考慮到理論課程外,還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還應輔以進行實訓的硬件設備,使學生結合所學的中外理論,有效地提高操作能力,以達到高職院校為國家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目標。
(三)注重教學環境,發展信息化教學。作為接受中外合作辦學的青年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很大,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因此我們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同時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合作辦學的遠程教育提供了便利,因此需要我們在教學條件上不斷改進,引進國外先進教學手段,為中外合作辦學提供交流的平臺。從而實現中外教師的有效溝通,拓寬中外合作辦學的范圍。
(四)構建豐富的教學考核與人才評價體系。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單一的成績考核已經嚴重影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人才評價早已不僅僅是看中學歷,更看中人才的實際能力。可以利用討論、報告、學術小論文、調研、邀請社會對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培養的人才進行第二次評價,考察學生是否具備跨文化交際的專業能力。以此彌補應試教育缺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改革及有效建設,創新了傳統高校教育課程設置方式。盡管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但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如何引進、學習、借鑒、消化、吸收優質教育資源,如何保證聘任較高水平的外籍教師,如何保證學生的質量,如何創建系統化的管理制度以保證以上目標的實現,是高校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因此,通過對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在總結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幫助高校明確辦學理念、更新合作模式、加強中、外籍教師管理體制、優化課程設置、探索學生管理工作新思路,以適應中外合作辦學中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特殊性要求。
參考文獻
[1] 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J].高教探索,2009(03):88-90.
[2] 吳堅,楊婧,鐘玉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發展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04):56-59.
[3] 李青.我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述評[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7,19(02):63-68+73.
作者簡介:婁桂玲,女,江蘇揚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