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敏
摘 要: 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者要獲得素質與智識的雙重發展。在此過程中既要重視教師的教,又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由此,核心素養的提出成為學習方式轉變的基點,學習方式轉變成為核心素養落地的必要條件。學習方式的轉變可以遵循以下路徑:一是由“知識觀”到“能力觀”的教學觀更新,二是關注學生由單向到多元感官參與學習,三是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方式轉變。
關鍵詞: 學習方式 核心素養 學生培養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基礎教育教學方式偏向灌輸,學生多以知識學習為主,應試教育的熱度只增不減。逐漸地,人們發現“填鴨式”教學不能開發學生的潛能,不能讓學生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知識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社會發展愈加迅速,更加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學習力,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所以,從新課改時期的培養目標到當前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都對學生的培養指出了新的方向。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教”,更不能忽視學生的“學”。顯然,當前核心素養理念的發展使得現有學習方式已經不能繼續支撐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習方式需要跟隨學習內容和教育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即學習方式需要契合教育理念的發展而進行轉變。核心素養的提出最終指向學生終身發展,為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觀念的先導,而學習方式的轉變則是實現核心素養落地的主要條件,二者在轉變形式上相輔相成,在實質上互相促進。面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轉變,要求教師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實現教育觀念轉變,充分激發個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獲得素質與智識的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與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促使學習方式轉變
核心素養的提出體現了教育的與時俱進,而核心素養的培育則是學生發展的目標。“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不是基本素養,更不是低級素養”[1],它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和生活的必備品質和能力,不僅形成于受教育者的教育時期,其影響也會在受教育者的未來發展中顯現。我們通常“把教育目標單純地歸結促進勞動力成長有極大的片面性,轉而討論如何從未來的‘社會形象出發界定作為‘社會人應該有的素質要求,這也是當下各國學校教育之所以聚焦核心素養的背景”[2]。這樣的素質要求充分體現出教育愈加重視對人本身的關注,可以看作對于教育目的的間接表述。
對于學習方式來說,它是學習觀中“怎么學”的外在表征,我們可以結合以下定義進行理解:“學習方式泛指學習者在各種學習情境中采取的具有不同動機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學習效果的一切方法和形式。”[3]簡單來說學習方式包含學習方法和學習形式。轉變下的學習方式具備以下特征:一是學習方式具有差異性,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造成學習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學習方式本身的質量優劣,由此造成了學習方式多樣性的發展,如果沒有差異性與多樣新,轉變就無從談起;二是學習方式具有可變性,也就是隨著學習環境及學習內容的不同而進行改變[4]。如若沒有這些特征支持,學習方式的轉變之說也就無從談起。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學習方式,要明確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學習上的發展要求,通過學習者在各種學習情境中采取的具有不同動機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學習效果的一切方法和形式對自身學習方式進行轉變。在轉變過程中既需要學生發揮能動性,又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式。面向核心素養養成的學習方式,首先是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形成與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注重其綜合性的自我表現,“培養綜合性的核心素養體系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將知識、能力、態度等多種學習要素凝聚起來并統一于學習過程,使這些要素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綜合性發展”[5]。這就要求學生對學習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學習行為,總結經驗,主動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并進行信息的獲取,有效使用信息完成學習。其次,核心素養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不是否定教師的教,而是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契合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方式變化的重要外部條件。
(二)學習方式轉變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必要條件
從學習者的角度看核心素養的養成,重新定位了當代學生的學習觀。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即樂學善學、學會反思,并具有信息意識。對學習方式來說,“本質是學習的具體發生機制和整體的現實形態,而‘轉變學習方式的實質在普遍意義上,是學習是否真實發生、意義是否真實生成的問題”[6],學習方式的轉變從某種程度來說要求學生展現“真實性學力”,在真實性學力的支撐下發展其他能力。“真實性學力不是虛假的應試能力,而是需要真實性的學習支撐”[7],真實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在學習目標、內容及評價等方面做到與之契合的實質性學習行為發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獲得一種學習力和發展力,能夠在未來生命歷程中根據生活環境的變化形成新的環境適應和問題解決能力,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核心素養體系”[8]。學生學習力與發展力是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基礎。當學生逐漸減少知識學習,意識到學習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訓練過程,在課程結束后帶著有限的知識離開課堂,但依舊能夠把自己的疑問與相關知識對比連接起來,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是學習方式轉變的過程,更是體現核心素養落地的過程。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并學會反思,而這些學習品質都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中逐漸培養。教師需要做的是發現和發掘學生的潛力,正視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學生要做好必要的支持,逐漸實現課堂角色的轉變,從主講者逐漸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9]。從真正意義上體現出學習方式轉變的內外支持條件,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
二、面向核心素養養成的學習方式轉變的路徑分析
面向核心素養養成的學習方式轉變,首先要確認學習方式轉變的標準,“判斷學習方式變革的標準是學習活動中學習理念、學習環境、學習工具、學習媒體和學習材料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既可以是單方面的,又可以是多方面的”[10]。從核心素養的提出可以發現,學習理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倡導學會學習的理念下,更希望學生在網絡信息時代的學習環境下借助多元化的媒體進行學習,這些變化在學生學習中交互發生,為學習方式轉變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條件。自上而下來看,教育要從學生人格能力發展角度入手,不斷尋求教學方式的改革,以適應當下環境對個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再局限于知識本位的學習。自下而上來看,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自身學習方式的轉變起到推動作用,學習要由淺到深不斷挖掘。所以,根據核心素養養成與學習方式存在的外顯和內隱的聯系,學習方式轉變可以分為以下路徑。
(一)由“知識觀”到“素養觀”的教學觀更新
近年來以核心素養為方向的教育正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學生核心素養”輻射下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完善樹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教育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進步,同時是新時代下教育者育人理念轉變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從“教知識考知識”的教學到為了“核心素養的養成”的教學,知識性的學習是必要的,但非最終目的,能力素質的養成才是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在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中,教師都要秉持‘通過知識獲得教育的理念而不是‘為了知識的教育”[11]。在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由“教”向“學”轉變,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是當前教育的主流。同時,教師教學觀的轉變是學生樹立良好學習觀的重要引導。核心素養倡導的學習觀在于挖掘學生真實學習力,再以課程、教學及評價等為基礎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以此體會到真實性學習帶來的自身素養體系的完善。通過學習方式的發展轉變,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不僅實現知識的增長,更學會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與素養。
(二)關注學生由單向到多元感官參與學習
一直以來,教師的教學方式始終沒有太大的改變,教師說得多,學生聽得多,久而久之學生的其他感官能力逐漸退化了,單向接受成了學生最易接受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不論是思考、表達、聽說等方面,都需要不同感官合作完成,學生的整體能力也是通過不同感官訓練形成的。面向核心素養養成的學習方式轉變,是客觀教育環境與個體主觀能動性雙重互動的結果。經過新課改,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強調通過多元化的感官訓練轉變學習方式,但依舊未在較大程度上改變知識本位地位的牢固性及考試制度的影響。當前核心素養的提出無疑給素質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課堂中,學生會帶著各種自我認知進入學習,學習方式建立在自身認知基礎之上。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實現認知的重組。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生從單一接受的學習方式中脫離出來,轉向多元感官參與的意義學習。教師在教學方式的發展中重視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引導,不斷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方式的轉變
在學習過程中,個體由于受制于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的影響,對學習方式的認識容易定式化,同時將學習方式形式化,因而在學習中并不容易把學習的知識轉化為深層次的能力。而核心素養的提出要求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由淺層向深度轉化,也就是將學習方式由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12]。與之相對的淺層學習則是在知識上單一重復的機械學習,并沒有將知識進行內化形成意義學習,所以深度學習方式對于核心素養的培育大有裨益,同時在樂學善學、學會反思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能力發展,將學習主動權交還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促進學生反思創新思維的發展。通過深度學習,讓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關系更為密切,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地。
參考文獻:
[1]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1):1-3.
[2]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25.
[3][4]龐維國.論學習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0(05):13-19.
[5][8]龍安邦.學習學術:面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方式創新[J].教育科學,2017,33(03):42-47.
[6]張廣君,李敏.關于“轉變學習方式”的認識誤區及其超越——基于生成論教學哲學的理論立場[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04):56-63.
[7]鐘啟泉.“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1.
[9]蔡可.關注學科核心素養不應忽視學習方式轉變[N].中國教師報,2018-01-31(007).
[10]王運武,朱明月.學習方式何以轉變:標準與路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3):27-35.
[11]李新翠.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在教師轉變教學方式[J].中國德育,2016(24):6.
[12]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