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儉
摘 要:由于小學生對事物缺乏一定的認知,所以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小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好奇心得以滿足。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課堂教學中容易發生一些預設之外的情況,就該情況結合教學經驗,總結了動態生成資源在小學數學中的巧妙運用,為打造高效課堂提供參考。
關鍵詞:動態生成資源;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也采取開放式教育,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相互合作探究,更有效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對教師動態生成資源的捕捉利用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一、緊抓課堂亮點,引發學生思考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但是在多種教學方式中,以故事性解題的方式是最吸引學生的,教師利用這種方法將課本知識生成新的資源,讓學生在除了學習到課本知識之外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教師對課堂中亮點的捕捉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條件。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一位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提出水槽容積的問題:水槽中現在有1升水,以每小時0.4升的速度放出的同時以每小時0.5升的速度注入,10小時后水槽注滿,問水槽的容積是多少?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有同學說這種問題就是無聊,專門為了考學生而出題,加進去的水又要放出來。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為這位學生列舉出現實生活中需要用到該方法的情況,讓這位學生了解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鼓勵他到講臺上仔細觀察教師所列方程,試著將其解出。在仔細思考后他就會發現題目的實際性和解題的關鍵點,從而順利解答出該題,還可以為其他同學講解,我們需要為學生的這種思考精神點贊,鼓勵其他同學向這位同學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配置課堂中的亮點,生成更多精彩的課堂資源,才能促進學生大膽思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容。
二、增加課堂樂趣,引導學生創新
新課改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而我們作為小學教師,是學生認知世界的啟蒙者,我們需要創造更多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意識,從而對我們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激勵學生主動創新。
例如,在教學面積換算一課時,為了引入課堂,我們可以先對學生提問:“關于圖形,你們了解多少?”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之后對課本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肯定會說出各種各樣的圖形,這個時候我們又可以提問學生:邊長為16的正方形和長為8、寬為2的長方形有什么異同點?這個時候學生就開動腦筋自主思考,在得出答案后,我們可以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不同需求情況下正確選擇不同圖形的包裝紙等。比如,學生要將自己制作的明信片贈送給同學時,可以根據明信片的大小和形狀選擇正方形或長方形的信封,使其更加精美。這樣在課堂中增加一些創新教學方式,對課堂內容隨機進行資源生成,為學生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突破創新能力,不再將思維限定在課本中,可以保證課堂的高效性。
三、巧用課堂錯誤,提高學生主動性
古人說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出現類似口誤這樣的小錯誤,但是如果我們能靈活運用自己的錯誤,采取將錯就錯的教學方式,將其變為動態教學資源,不僅可以避免這些錯誤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利潤折扣問題時,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本金和利息的區別和計算方式,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加減乘除基本運算。在課堂中帶領學生計算利息時,教師可能將“+”寫為“-”或是將“×”寫為“÷”,這時如果學生指出了錯誤,教師就可以趁機將其化作動態教學資源,將批改作業時在學生作業中存在的類似問題指出,可以適當地點出幾位同學,詢問出錯的原因,一般來說,學生的答案基本上都是粗心和掌握不牢固,對于掌握不牢固的學生我們可以視情況讓其多練習,粗心的學生在經過了這堂課的提醒之后,在以后的作業中將會更加認真,降低錯誤率,教師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的構建不僅需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需要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有效利用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并把握整個課堂的核心和亮點,將動態生成資源的教學方式帶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探究,在有效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學習到更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趙吉成.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7(32).
[2]魏權.順應孩子天性設計數學課堂適應課堂生成提高課堂效率:小學數學中高年級高效課堂實踐剪輯[J].學周刊,2016(26).
[3]王鵬麗.打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4(20).
[4]顧蘭.淺析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設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
[5]王銳.數學高效課堂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