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霞
摘 要:以一節對話課為例,探索了如何通過基于文本情境,創設多種語言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借助思維工具,深度提問,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挖掘文本的文化因素,發展學生的文化品格;通過變教為學,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策略,從而提高對話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對話教學;核心素養;課例;教學策略
對話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中占有的比例較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以下筆者將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一節經團隊多次打磨的對話課,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提高對話教學的實效,培養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課例說明
2018年4月,筆者有幸參加了“2018全國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觀摩(廣州站)”課堂教學優秀課例的展評活動,在執教過程中經歷了整個試教和磨課過程,深有感悟和啟發。本節課節選自(廣州版)小學英語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四模塊Module 4 Fruits。本課是第二課時,話題為Buying fruits的對話課,本節課的教學是在第一節課的水果詞匯的基礎上,學習創編文本Janet buys fruits,內容是以母親節Janet想要制作一個水果盤送給媽媽為教學主線而展開的有關購買水果會話的學習和初步的運用。
二、課例的實施和教學策略
(一)基于文本情境,創設多種語言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對話課是培養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重要渠道。對話課教學就是要將單元的核心句型和詞匯融入情境中,幫助學生在相對完整的、真實情景的語言活動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語言能力。
本節課教師基于創編文本的內容,以母親節為切入點,創設了一個主話題情境:Mothers Day is coming ,what can we do for Mum?Our friend Janet wants to make a fruit plate for Mum . 母親節即將來臨,選擇這個話題及時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接著,教師圍繞此線索,創設了一系列連貫的語言活動,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語言情境,以下是與情境主線相關的語言活動:
1.頭腦風暴:Mothers Day is coming .What can we do for Mum?
(評析: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學生進行主動表達和經驗分享,激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自由聯想,提供學生“說”的動機和途徑。)
2.視頻聽說活動:Janet wants to make a fruit plate.
(評析:通過Janet觀看電視節目產生為媽媽制作水果盤的想法—詢問媽媽喜愛的水果—到水果店購買水果的視頻,自然地引入文本學習,通過問題鏈的設置,搭建語言支架。)
3.閱讀購物單,學做購物單:Janet makes a shopping list. What fruits does Mum like?How many does Janet need?
(評析:通過圖表的可視化閱讀,幫助學生提取信息,理解并學習句型How many do you want?I want ...,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借助示例,制作購買水果單,運用語言框架在組內進行了書面和口頭的語言操練。)
4.呈現文本視頻,學習和練習核心詞匯和句型,采用多種活動鞏固所學對話。
(評析: 教師采用了視頻的方式,生動地呈現了文本,在主人公購買水果的真實情景中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學習核心語言知識,并巧妙地將集體跟讀對話、分角色朗讀對話、為對話配音以及嘗試復述對話這些看似枯燥的機械練習活動無痕地嵌入有意義的語言活動中,強化了學生語言學習的真實體驗,為學生搭建了語言輸出和應用的支架。)
5.嘗試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購買水果的模擬活動。
(評析:文本學習后,教師再次從學生準備母親節禮物的話題出發,提出現場購買水果的任務。在活動中,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表達和交流,增強了個體的體驗,實現了聯系實際、自主交流、學以致用的真實的語言輸出的目的。)
(二)借助思維工具,深度提問,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英語課程性質的界定中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笨梢?,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要著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發展思維品質的常見活動形式有:分析、提問、講解、討論、辯論等,最常用的是提問,不同層次的問題,尤其是深度提問,可以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如在本課學習制作水果購物單的活動中,教師設置了以下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上述課堂問題的設計中,教師由淺入深,以Why進行深度提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渠道地推斷預測各種可能性,并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中追問,適時提供支架,引導學生實現信息提取、語言學習和文本解構,由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基于創編文本,挖掘文化元素,發展學生的文化品格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建議,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在本節課中,教師對創編文本進行了深入的研讀,挖掘了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中西方購物禮儀的差異,在教學中,通過對購物用語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而且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對比中西方購物禮儀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學文本如下:
教師在創編文本中創設了Jack這個營業員的角色,加入了購物用語Can I help you?Yes,please./No,thanks.這樣的調整,不僅使整個購物語境更完整、更豐滿,語言表達更自然,而且通過學習購物用語,讓學生了解了中外購物禮儀文化的差異,從中感受文化。
(四)變教為學,構建自主、真實和合作的語言交流活動,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變教為學,構建自主、真實和合作的語言交流活動,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活動變為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樣學生才能發揮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獨立探索和思考的空間,才能在學習活動中逐步提高學習能力。
1.導學。教師在進入文本學習前,通過設計Free talk (檢查反饋學生作業:What fruit does your Mum like?Why?復習,為主題表達鋪墊。)—頭腦風暴:Whatcan we do for Mum on Mothers Day?(打開思維,引發自主表達的愿望)—觀看Janet wants to make a fruit plate for Mum.& A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fruits. 視頻(搭建文本理解的支架。)等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運用開放式的問題討論方式,一步一步打開話題。
2.示范。明確學習目的后,進入文本學習,教師創設了兩個學習任務:Make a shopping list 和 學習Janet 如何購買水果。通過這兩個例子的示范,學習核心語言知識,提供學生輸出語言和自主表達的儲備和語言框架,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為重要。
3.實踐。文本學習之后,教師開展了“選最佳營業員”和“購買水果”的現場活動,為學生搭建自主、真實和合作的語言交流平臺。學生以6~8人為一組開展學習活動,分配角色(營業員、顧客、經理),運用文本語言,借助已制訂的購物單和網上購物的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活動中,教師觀察但不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只是解決觀察遇到的學習困難。學生在模擬交流情境、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真正實現了用英語做事情,與他人真實交流的語用目的,從而發展了學習能力。
對話課是小學英語的主要課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提高對話教學實效,落實學科育人的素養目標,需要教師深入學習和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樹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并以此為導向,使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教學中踐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觀。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 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