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標
摘 要:識字教學作為文化教育的基礎,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但是識字教學效率卻一直無法獲得實質性的突破。這使得如何有效提升識字教學效率逐漸成為了眾多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因此,從結合心理特點教學、利用識字規律教學以及利用情境創設教學三方面展開了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的研究,以期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心理特點;識字規律;情境創設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語文基礎的奠定具有重要作用,而識字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便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所在。但是根據當前的識字教學現狀來看,其具體情況卻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課程計劃中對識字的重視度不夠,識字教學時間較少;另一方面則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識字特點,導致學生無法適應識字進度。正是這兩種因素制約著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為了解決這一現狀,以下便是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的一系列看法。
一、結合心理特點教學
對于任何一位小學教師來講,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十分復雜,很多時候教師單單依靠換位思考很難理解學生的想法,所以教師必須通過對各種各樣學生的了解,找到小學生在心理特點上的共性和特性,如此才能根據小學生的具體心理特點來展開識字教學。實際上,大多數的小學生都有一個普遍性的特點,即活潑好動,而這一心理特點能夠解釋學生在學習中的諸多行為,比如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也就是很容易被周圍的事物所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并在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的階段來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口耳目”的識字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這一內容出現的12個字,我提前對這一教學活動進行了設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于是對漢字進行了觀察與研究,隨后決定采用圖字結合的形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針對“目”的識記上,我首先畫了一個眼睛,并要求大家進行辨認,將學生引導到了“目”字之上。除此之外,我還要求學生對比古象形字與現代字的“目”,使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找到了二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有效提高了識字效率。
二、利用識字規律教學
每一個漢字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從認識到記住一個字實際上是很困難的,所以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可以提前去發掘漢字的一些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記憶字音,充分利用形旁和聲旁的特點教給學生識記的方法,而不是強制學生去死記硬背,那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會導致學生失去識字興趣,得不償失。同時,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在遵循識字規律的基礎上重視研究學生認知規律,也就是能夠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讀、寫能力。
例如:在學習“日月明”時,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了解會意字的構字規律,激發他們學生漢字的興趣,我首先將這三個字寫了下來,并要求大家找一下三個字之間的聯系,在大家指出,“日”與“月”能夠共同合為“明”的時候,我隨即要求大家對“明”進行組詞,使大家了解到了由“日、月”所構成的“明”具有“明亮、光明”之意。隨后,我又帶大家了解到了“魚羊鮮,小土塵,小大尖”。同時還鼓勵大家一起來討論這些字的規律,從而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利用情境創設教學
識字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枯燥的過程,所以要想改變識字的這一特點,就需要去增加它的趣味性。而情境創設指的是結合識字教學內容創設與其相關的教學情境,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夠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促進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在情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使學生逐漸發現漢字的魅力所在,進而提高小學生對漢字的自主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時,為了使學生認識“烏、鴉”等九個字,我在上課之前首先根據識字這一環節為學生在網上尋找了多種與其涉及的漢字有關的圖片。因此,上課后,針對“烏、鴉”兩個字的識記,我首先將烏鴉的圖片展示給了學生,并在大家觀看的過程中向大家講述了“黑烏鴉”的小故事,也就是“黑烏”這種顏色的由來。而這一故事情境的創設隨即引起了學生對“烏鴉”的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對這兩個字的識記,更為接下來課文的講解奠定了情境基礎,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既要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也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如此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主參與到識字教學過程中,促進識字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菊香.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8).
[2]王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