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諾
【摘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為我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教育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實戰”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同時,提高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實踐水平。另外,我們高校還需構建管理和監督體系,深入持續推進“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和保障,努力將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
【關鍵詞】“互聯網+” 創新創業 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06-02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將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態社會,即在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的基礎上,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之中,提升整個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社會形態[1-2]。為了增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加強大學生能力培育,使之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生力軍,高校應將“互聯網+“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實現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在數量與質量上的雙重提升[3-4]。
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善
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關鍵,高校應當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為了達到教學實踐的目的,除了大學生需要具有創新創業理念之外,高校也需要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目前,多數高校已經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目前大多數高校仍以理論教育為主,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而且“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平臺缺失,不能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以及協同學習,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緩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深度和廣度。
第二,多數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方案不完善,尤其在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上,多數高校僅開設創新創業選修課,無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理解認識僅停留在表面,未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三,多數高校創新創業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多為自選性教材,實用性較差。目前,市面上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教材越來越多,但這些教材在編寫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內容國語表面化,沒有與專業教育充分融合,對創業實施流程敘述簡單,對創新創業的新理念無法及時采納等,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教材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滯后性。
(二)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備
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是培養高素質綜合型創新人才的基礎,不斷推進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是有效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高校教師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較高的創業實踐能力和熟練運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育的能力。目前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起始階段,具體表現在:
第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教研部門缺失。多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缺少獨立的教育部門,無法形成系統完善的教育體系,對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停留于表面,不能讓學生擁有系統深入的創新創業實訓。
第二,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缺失。“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求高校教師具有專業知識之外,還同時具有跨專業的綜合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目前,高校擔任創新創業教育的只有少部分是專業教師,基本沒有創業實戰經驗,也沒有在企業工作的實踐經歷,這樣就導致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以理論講授為主,而較少組織鍛煉能力的實訓活動。即使部分高校教師參加了相關創新創業教育培訓課程,但這些教師數量仍然較少,無法滿足多數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訴求。
(三)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體系不健全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除了需要專業教育和文化素養教育之外,還需匹配健全的教育教學活動,但多數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并未融入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多數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與學生所學專業嚴重脫節,很多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程度表面化,不能深入理解創新創業的本質,將創業大賽、創業活動等誤認為是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導致學生熱情度不夠。即使有少部分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去嘗試創業活動,但多數是一些低層次、沒有技術含量的活動,而且由于缺乏專業老師指導,多數創業活動在堅持一段時間后,一旦遇到挫折或營利困難便銷聲匿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也不利于創建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策略
(一)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第一,優化考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改革重點在于突出專業培養特色,優化考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及文化修養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讓每一位教師盡職盡責,提高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度。高校要開設“創業基礎”“KAB課程”“創業案例”等課程,切實將“創業基礎”作為全校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核心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之中。另外,高校還要開設創新創業類選修課程,尤其要突出培養創業能力、改革就業創業類課程等教學方式、評價機制以及學生考核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除此之外,高校要注重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對于不同層次基礎的學生,要采用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與內容,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創新創業型復合人才。
第二,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高校除了要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外,還需搭建“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積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模式,將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相結合,實現校級及省級創業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全校師生可以隨時實現網絡協同學習與討論,進而構建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二)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搭建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部門或科研機構。高校設立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部門或科研機構,并配備就業創業課程教師,同時加強高校對就業創業師資進行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教育的調研活動與經驗交流會,給予高校專職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學習的機會提升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戰能力。
第二,創建雙師型師資團隊。高校通過兩種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一種是從學校內部培養、積極引進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具有博士層次的專職教師作為學科帶頭人;另一種是聘請一些公司高層領導、專家學者、優秀成功創業校友等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兼職教師,同時為學校開展一些創新創業的知識講座及經驗座談會,打造一支專業的高質量實踐教師指導團隊,既創建了雙師型師資團隊,同時又營造了全校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健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體系
第一,創建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等相關孵化平臺是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基礎主體,為了更好的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多數高校在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同時,擴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孵化平臺規模,整合校內外優質創業資源,構建完整的協同創新體系,有效聚集技術、信息、人才與信息等資源要素,提供全方位的創業咨詢與基本培訓,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保障體系,幫助學生創辦企業,充分發揮示范與引導的積極作用。
第二,組建科研創新平臺。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平臺的基礎上,高校要注重專業特色,把創新創業類課程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加強校內研究中心、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的孵化作用,提供必要的資金與實驗條件等,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進學科教師的教研項目中。除此之外,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項目,組建大學生科研創新平臺,把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科研全過程,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就業創業能力。
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不僅是我國國情需要,也是當今社會需求。高校“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個人成長成才,同時加速了高校的發展速度。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誰擁有創新型人才誰就擁有主動權,誰就能在各種競爭中獲得優勢,而互聯網的應用極大地推動創新的發生和創業的實現,這不但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
參考文獻:
[1]丁敬元,劉騰蛟.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青春歲月,2016(3).
[2]劉丹,潘俊波,高運來,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知識經濟,2017(8):144-145.
[3]楊海,王曉曉.“互聯網+”思維指導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26-130.
[4]林明惠,楊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