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霞 湯華
【摘要】本文結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產教融合的發展規律,在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基礎上,以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太倉雙元制項目為例,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契合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政產學三位一體 雙元制 校企合作
【基金項目】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教改項目《雙元制模式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及評價體系研究——以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項目編號:yjg172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246-01
長期以來,受高等教育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人才供需“兩張皮”的矛盾較為突出。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教育與產業統籌融合”的發展目標,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完善以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解決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全范圍內開展了幾次大規模的雙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建設,在教學理念、課程方案、教學組織等方面形成了各具地區產業特色的“雙元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然而,高職學生在知識更新、技術轉化能力上較弱,難以真正適應技術升級與個體職業發展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健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體系,大力支持應用型本科和行業特色類高校建設,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
一、德國雙元制本科教育模式
1.關于雙元制教育模式。德國高等教育改革先驅者,威廉·馮·洪堡特提出高等院校的任務是“研究與教學相統一”,這一觀點對世界各國的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包括雙元的辦學主體(企業/學校),雙元的監督與管理體系(行業協會/學校),雙元的身份(學生/學徒),雙元的師資隊伍以及雙元的教學(培訓)計劃。
所謂雙元制,一元是學校,負責理論教學,一元是企業,負責實踐教學,兩者有機結合,學校的理論教學必須服務于企業的生產實踐和技術技能培訓。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由政府、企業、學校、行會及工會共同支撐,政府頒布了法規法令,企業提供培訓機會,行業協會負責企業的資格審定及監督、考核等。該教育模式的實踐對于全面提升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結構的要求。
2.關于應用型本科。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其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側重“應用”二字,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打造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培養具備知識應用、實踐動手、崗位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是學術和技術的復合體,并能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社會實踐領域的復合型本科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標定位于面向市場和生產第一線的高級工程師,特征是厚基礎、重實踐、高能力、強應用,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職業操作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模式的實踐
“太倉雙元制人才項目”是太倉市人民政府、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德國巴符州雙元制大學和在太倉德資企業四方合作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探索。中德合作班由學生自主報名,經企業面試選拔,簽訂培訓協議,執行德方教學方案,推行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采用3個月理論學習和3個月實訓交替輪回的模式進行,引入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建立了新的課程體系和考核體系。
1.創新本科教學模式。在太倉市政府和德資企業的支持下,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太倉雙元制人才項目”后三年采用以學歷學位教育與企業真實崗位結合的教育模式,三個月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三個月在企業進行實訓,循環交替進行,形成了“企業+高校”、“員工+學生”的人才培養體系,企業和學校肩負著不同的人才培養責任。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和太倉德資企業共同負責教學實施,以德國巴符州應用技術大學教育教學大綱為標準,注重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的教學設計,為企業定制高素質技術管理人才。
2.強調實踐教學模塊。在企業實訓期間,結合企業崗位需求,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以工匠精神為指引,開展項目教學,學生完成實習報告和項目論文,由企業主管、高校指導委員會負責評審,企業負責考查學生出勤情況,工作態度,工作成績等,高校派專人負責學生的實習反饋,通過網絡平臺管理、召開座談會、現場答辯等形式,及時反饋實踐情況。
3.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改革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制定雙元制本科項目的實踐教學要求,構建雙元制本科項目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實踐環節考核評價標準和體系,形成規范的文檔報告,做好實踐階段的質量監控。
4.形成個性化的教學管理機制。充分尊重學生角色,體會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企業需求,教學過程體現“量材使用”、因材施教,實行差異化教學,創新學分管理、學籍管理等制度,建立了學分互換機制和免聽、免修制度,推廣在線開放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多元化發展和個性培養。
5.制定完善了質量監控體系。根據對市場人才需求的預測和對畢業生的質量跟蹤,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教學目標的監控;在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設置質量監控要素和指標,制定生源遴選制度、運行保障管理辦法、質量監督制度,實現全過程動態監控;在教學結果環節,改革單一的考核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全面監控教學質量。
雙元制本科項目的實踐和探索,突破了高職學生的發展局限,強化了學生的理論基礎,同時,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突破了傳統本科教育的不足,縮短了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適應期,為企業量身定做高層次技術管理人才,契合了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2]姚驊珊.基于“雙元制”的高職本科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例[J].現代管理,2016,(12)
作者簡介:
嚴紅霞(1982.1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