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斌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高中學生的綜合語文核心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師的培養下,能夠形成有效的交流溝通與寫作閱讀。然而,在實際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夠采取合理的課堂教學手法,常常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本文著重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思維能力內容的體現,以及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思維能力內容的體現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思維能力體現在聽與說方面
高中語文知識教學最初的教學任務是用來培養學生口語社交能力,語文知識教學中的聽與說是語文口語社交的具體體現,在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聽的活動中能夠理解教學內容,能夠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注意力。有一部分高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成績優異,在于這些學生聽課認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集中精力地聽教師授課,以及分析教師所講解的語文知識內容,自然對語文知識學習與理解更容易些。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說的過程是輸出自身要表達的信息,學生運用說來進行有效交流,關鍵在于學生自身對信息的表達與整理。在社交中,表達能力能夠影響學生在社交中的地位。語無倫次的人思維無序,說話簡捷的人思維明朗清晰。在社交中,有的人說話會使人產生反感的情緒,有的人說話會使人感到幽默,會受到人們的喜歡。怎樣才能夠讓學生要說的內容表達出來,就需要高中語文知識對學生要表達的信息進行合理地組織與分析。
(二)高中語文教學的思維模式體現在寫作與閱讀
高中語文知識教學,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的。閱讀是高中學生對于語文文章整體的理解與知曉。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不同的思維構造,所傳遞教學理論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高中語文文章的思維構建能夠使學生分析語文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所表達的藝術形式,使學生能夠對語文文章的整體有更深入的理解。在高中語文寫作方面,要求高中學生對寫作的構思、布局、言語表達以及寫作技巧上具備完善的思維能力。當高中學生在進行語文寫作時,文章所表現的情感與事物是思維的運作形成的,這當中就涵蓋了很多的思維形式。高中語文寫作是腦部思維創造性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中語文寫作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縮寫、改寫等形式,這些都能夠體現出高中語文的思維運作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對高中語文文章的分析能力
高中語文思維能力運作的形式是對知識的分析過程,在語文知識分析的過程中,能夠把高中語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再結合每一部分,進行合理有效分析,達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課文《阿Q正傳》中,學生在分析文章的同時,達到對文章內容的透析。從文章中辛亥革命的開始給阿Q帶來的影響,到阿Q在面對困境中內心的想法,最后到阿Q這種想法給他帶來了怎樣的境地,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具體表現,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從對語文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開始,使學生能夠對語文文章中人物的特點、事物的發展形式以及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進行系統性分析,從而培養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培養高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抽象思維能力是通過人類的大腦對事物進行研究,將事物的屬性與本質揭露出來的過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授高中學生對文章段落進行歸納與總結,最后再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歸納出來。例如在高中語文課文《小狗包弟》一文中,男主人公的小狗包弟在“文革”時期的悲慘命運,教師通過對文章中細節的描述,使學生能夠抽象地進行思考與分析,理解小狗包弟的悲慘命運,同樣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性的本質,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中作者沉重的愧疚與懺悔之情。
(三)互動形式的課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本是高中語文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的單一教學手法,設立趣味的語文知識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夠運用自身的思維模式思考教師設立的語文問題,促進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愛思考的人。具有興趣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思維創新能力,解答教師設立的每一個語文教學知識內容,這種思考與分析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結語
思維能力是一種人類獨有的思考模式。然而,高中語文教學知識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構建一個思維模式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遇到事物以思考為主,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娟利.關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參透培養寫作辯證思維能力探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
[2]葉彬.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1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