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菁菁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話進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藝術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美學、藝術設計、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等是當今藝術教育的四大關鍵要素。
現代人普遍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而視覺是人類活動中最有效的感官。視覺思維的理論基礎是格式塔藝術心理學,所以格式塔與視覺活動是密不可分的。藝術活動是知覺與思維的交織,而真正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正如思維需要意象,意象又包含著思維,“意象的創造”可以使人懂得這個世界。
關鍵詞: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視覺思維;視覺意象;審美教育
一、格式塔心理學的起始時間和社會背景
德國自1871年實現全國統一后,妄圖稱霸世界、征服全球,德國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強調統一,強調主觀能動性,格式塔心理學就是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產物。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在法蘭克福大學做了似動現象的實驗研究,并發表了文章《移動知覺的實驗研究》來描述這種現象。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學派創立的標志。
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受到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當時哲學背景的影響。康德的哲學思想,康德認為人的經驗是一種整體現象,不能分析為簡單的元素,心理對材料的知覺是賦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礎并以組織的方式來進行的。康德的這一思想成為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論構建和發展的主要依據。
胡塞爾的現象學,胡塞爾認為觀察者必須擺脫一切預先的假設,對觀察到的內容作如實的描述,從而使觀察對象的本質得以展現。認識過程必須借助人的直覺,堅持只有人的直覺才能掌握對象的本質,并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步驟。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體指導。
二、格式塔心理學發展和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于德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譯,意思為“形式”、“形狀”,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性的有機整體。將這種整體特性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產生了格式塔心理學,通俗地說格式塔就是知覺的最終結果,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科勒和考夫卡,后期主要代表為美國的阿恩海姆。
三、格式塔心理學理論體系
格式塔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直接經驗和行為。
研究方法:整體觀察法,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完形組織法則: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適用于空間、時間、知覺以及其他心理現象。
1.圖形與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突現出來形成圖形,有些對象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一般說來,圖形與背景的區分度越大,圖形就越可突出而成為我們的知覺對象。
2.要使圖形成為知覺的對象:不僅要具備突出的特點,而且應具有明確的輪廓,明暗度和統一性。
3.接近性和連續性:某些距離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離相等,但它的顏色有異,那么顏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組合成為整體,這說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
5.轉換律:按照同型論,由于格式塔與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經歷廣泛的改變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運動:一個整體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動,則這些作共同方向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
四、格式塔心理學美學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從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出發,強調藝術作品的整體性和人的心理對對象的組織構造和整體化作用,即“完形”作用。阿恩海姆把格式塔理論用于分析視覺藝術,系統闡述了該派美學的知覺的簡化、似動運動方向性張力等重要原則,認為藝術建立在視知覺的基礎上,藝術創作的關鍵是把握住事物在組織結構上的整體特征。
五、視覺思維
視知覺就是視覺思維,設計需要視覺,視覺感知與思維關系密切。知覺是各種感覺的集合,知覺是認識事物的整體,是人對環境的一種有意義的綜合反映。
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主要代表,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科勒的追隨者,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和藝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通過大量事實證明,任何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即通過知覺的選擇作用生成的意象。
格式塔為視覺藝術領域提供了“完形”五原則,圖形/背景原理、相似組合原理、接近組合原理、連續組合原理以及封閉/趨合原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視野包括了繪畫、文學、音樂、戲劇、電影等幾乎所有的藝術樣式。
視覺感知經驗的典例,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在欣賞者觀畫的時候,視點活動產生了錯覺。達·芬奇利用了視覺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創作出一個永恒的"神秘的微笑"。
阿恩海姆剖析了空間、光線、色彩、運動等視覺因素,考察它們對人的心理所可能產生的微妙影響。通過采用了大量的圖形,包括塞尚、畢加索、達利等西方美術史上的名家作品,以及抽象的線條、色塊和簡單的形狀,論證視覺藝術中格式塔心理的存在和作用,他還收集大量兒童"涂鴉"的作品,對所有兒童“涂鴉”進行分析、研究與論述。
阿恩海姆分析孩子們稚拙鮮明的“涂鴉”,沒有直線條、透視關系和空間感,不是兒童的視覺和智力出了問題,而是孩童沒有這些概念,孩子們畫是他們所看到的世界的真實反映,他們用自己所能掌握的能力、智力和所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組織他們的視覺感知對象。
阿恩海姆用視覺思維活動中的意象在知覺與思維之間重建了一座橋梁,彌補了感性與理性、感知與思維、藝術與科學之間的裂縫,深信藝術活動可以培養人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直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視覺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對這種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把握和合理應用,無論對當代創造心理學的研究還是對當代藝術審美教育的發展,都將是一個深刻的啟示,特別是對我國藝術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美]庫爾特·考夫卡著.李維(譯).格式塔心理學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M·韋特海默.林宗基(譯).創造性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