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學軍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時期小學數學以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進一步認識口算教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新課程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口算教學擺到應有的教學位置,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循序漸進的培養農村小學生口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升;農村學生;口算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堅持經常練習,逐步達到熟練。”可見,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筆算、估算的基礎,而且口算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那么,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數的概念,領會計算方法
認數是計算的前提基礎,反過來計算可以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兩者是通過數的組成和分解有機地連在一起的。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數概念和計算方法,不能離開學生的親手操作,這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通過學具親手操作,去獲得數的概念,領會計算方法。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部分,每認識一個數后,我們都通過圖畫或實物圖片,使學生了解數的組成和分解,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親手操作鞏固數的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腦思維、語言密切結合,培養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動手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沒有急于揭示計算方法,而是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圈十”操作,使學生從操作中領會“湊十法”。這樣做,使我班學生都較好地掌握了“湊十法”,為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好了基礎。
二、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理解算理是關鍵
要想會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學關鍵。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發學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識。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那就是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可以設置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設置情境,小兔子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籃蘿卜,第一個籃子里 b8個蘿卜,第二個籃子里 b7個蘿卜,小兔子一共準備了多少個蘿卜?小朋友你能幫小兔子算一算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進行引入,學生會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幫助小兔子算一算,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在學生考慮了一會兒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有多少個蘿卜嗎?這時學生就會深入思考該怎么辦,于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學生發現了,即從第二籃中拿出2個放在第一籃中,第一籃子湊成十,加上第二籃子中剩下的5個,總共就是17個蘿卜;或者從第一籃子中拿出3個放到第二籃子中,第二籃子湊成十,加上第一個籃子中剩下的5個蘿卜,總共就是15個蘿卜。學生從動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觀地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8加幾的進位加法。
三、選擇練習形式,提高課堂練習效率
在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數的概念,領會計算方法以后,還必須通過及時的,充分的練習,逐步形成熟練的計算能力,為了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我十分注意選擇練習形式,盡可能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較多的練習機會,同時又便于教師及時檢查。除了采用集體視算、聽算之外,還改進了過去教師出幾張卡片選幾個同學口答的練習形式,要求學生制作1―20的數字卡片,并統一涂色要求。例如,教師出“8―5”的卡片,學生就紛紛舉起黃色的“3”卡片作答,學生人人動腦動手,教師從卡片顏色上很容易檢查。我們還要求學生根據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然后請找得又對又快的學生把數字卡片貼在相應算式上。這種練習形式很受學生歡迎。
四、練習要有針對性,引導學生發現計算中的規律
雖然多練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數量,只會損傷學生計算的興趣,最后得到的是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那些易錯、易混的題目進行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計算能力。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可以是針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可以是本班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還可以是一些不同題型的計算題,如直接寫出得數;看誰算的有對又快;在圓圈中填上大于號、小于號或等號;在方塊中填上合適的數……在不同的題型中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很多計算題都有它的規律可循,讓學生掌握這些規律,既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提高計算的速度,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推理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出示這樣一些題目:3-3,6-6,5-0,7-0,0+3,10+0……先讓學生計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這些題目分類嗎?怎樣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類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和思考中,學生可以發現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必得0,一個數與0相加還得這個數,一個數減去0還得這個數……這些規律。
五、開展競爭,形成口算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兒童年幼好勝、不甘落后、喜歡表揚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通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常見的競賽形式有:奪紅旗、數學接力計算、搶答等。“奪紅旗”比賽,就是將山畫在黑板上,山上有3條路,每條路上有6道算式題,抽出18位“登山隊員”,分成3組,每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對的一組為贏,可奪得一面小紅旗。這樣,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復習舊知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總之,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口算能力要有耐心,講究方法,善于引導,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溫亞紅.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J].新課程.2011.04.
[2] 王麗娟.怎樣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J].山東教育.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