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宗鳳 楊冬玫
【摘要】現階段,我國貧困總人口數量已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關精準扶貧基本戰略要求,必須貫徹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由于我國云南民族地區的邊境線長,文化和宗教信仰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經濟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較低,而且還表現為連片特殊貧困的特點,因而云南民族地區是我國脫貧事業最難攻破的區域之一。精準扶貧是我國為了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從而推動共同富裕和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脫貧不僅僅要實現物質脫貧,還應該實現精神脫貧,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云南民族地區的教育的精準扶貧。首先分析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中的現狀,然后概述精準扶貧對教育的影響,提出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實現路徑。
【關鍵詞】民族地區 教育精準扶貧 定位 路徑
一、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現狀分析
云南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與精準扶貧工作是相輔相成,而且相互作用的。政府針對精準扶貧所制定的各種保障措施、市場中精準扶貧產業鏈的建立以及農民主體意識和教育意識的形成與強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參與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該區域學校教育的現狀也會提升人民對教育的重視和認知。
1.當前云南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制度不完善
由于扶貧制度不完善,從而導致精準扶貧的成效難以達到預期的標準。云南民族地區是我國精準扶貧重點區域之一,對該區域教育的精準扶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精準扶貧必須對貧困人口進行非常精準的識別,從而利用非常有限的資源幫助真正貧困的人口,而且使貧困人口能夠感受到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現階段,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缺乏精準的識別體制,對教育貧困對象的識別和基層扶貧開發辦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只要學生的家庭被選為建檔立卡戶,那么該名學生就可以被認定為扶貧學生,與學生的成績無關,只需要具有建檔立卡證明就能夠獲得扶貧資助。
2.云南民族地區教育專業的設置受到阻礙
目前云南民族地區教育專業的設置受到阻礙,從而導致產業扶貧受到極大的影響。針對云南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宏觀調控政策,而且在政策的指導下,教育事業得到非常穩定的發展。但是政策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對專業的設置產生阻礙,導致教育專業難以滿足市場和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第一,教育專業的設置受到國家規劃的影響,云南民族地區的學校大多是公辦性質的,教育經費來源于國家和政府的財政補貼,而且教學目標和教育方針的制定都是依照國家的相關要求,專業的設置和招生要求也是將國家對該地區教育的發展規劃為依據。僅有一小部分專業是按照當地的發展需求或者是突出云南民族地區特色進行設置,此外,任何一個專業的開設都需要進行非常復雜的申報程序,如果某一專業的畢業生得不到國家的認可,那么其學歷在社會求職過程中也是無效的。第二,專業發展缺少必要的條件支持。云南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因而教育基礎設施的配備比較落后。一部分高校為了能夠保證自身長期穩定發展,專業的開設往往沿用傳統專業或者是當下非常熱門的專業。但是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學條件相對滯后,學生的知識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技能都非常欠缺,當他們選擇專業對口地區求職時,基本不具有競爭優勢。
對貧困地區教育的精準扶貧,必須加快對當地產業的發展,促進貧困人口的就業,并鼓勵貧困人口自主創業,才能夠更快地推動貧困人口實現自主脫貧。針對云南民族地區需要接受教育的貧困人口來講,我國精準扶貧政策能夠使其依照當地的產業結構,獲得一定的技術培訓,從而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但是大部分貧困人口對培訓的重視度較低,而且沒有形成產業鏈,比如:云南省的某一個縣城,近幾年來,一致進行連片三七、菊花和辣椒種植,但是連片種植的作物在銷售環節存在較多的問題,導致大量的作物并沒有銷售出去。
3.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生源不足,導致文化扶貧工作難以開展
云南民族地區長期處在邊遠貧困狀態,受教育的意識淡薄,導致該區域教育生源短缺,文化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文化扶貧工作難以順利有效開展。在教育方面,云南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非常欠缺,培養的學生在文化和技能上都有待提升。另外,部分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質量有待提升,在就業壓力的影響下,學生畢業將意味著失業,而有的家庭正是因為教育致貧,學生畢業也無法改變貧困現狀,教育脫貧期望落空,致使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積極性不高。
二、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實現路徑
1.拓寬云南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扶貧渠道,爭取社會各界幫扶
將精準識別、建檔立卡作為對學生資金補助的必要條件,這是目前精準識別對云南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全面幫扶,但對學生的幫扶不應限于資金幫扶。第一,提升學生的認識。開闊眼界、認識世界是更高層次的幫扶措施,這不僅拓展了幫扶渠道,更能改變學生的認識,加強對知識重要性的認知,降低輟學率,為貧困家庭自主脫貧提供保障。第二,加強內陸沿海地區對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的幫扶。結對子的幫扶不僅是資金和物質的幫扶,可以通過聯合招生,提供云南民族地區學生到內陸沿海地區學習的機會,使他們開闊眼界,不斷努力,并堅持學有所成時重返家鄉,施展才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第三,增強企業對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認識。在精準識別的前提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及學校基本情況,與相應的云南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企業的潛在人才,加快云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最后,增大扶貧范圍,推動云南民族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學校由軟硬件設施組成,設備和師資在其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精準扶貧要注重師資培養。
2.建構定向模式,培養本土人才
民族地區的致貧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既有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的因素,也受文化傳統、現實政策和人的思想觀念與素質的影響。民族地區勞動力素質不高、人才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和反貧困的突出問題。“由于貧困地區的地域、經濟、文化、生活等基本條件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當地原有人才都在向發達地區流動,引進人才困難很大;另外,大量工農業生產一線的勞動者不能引進。所以,只能培養本土人才。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建構教育定向人才培養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在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相關專業中專門安排適量的招生計劃,面向民族貧困地區的生源進行定向招生,學生被錄取后與學校簽訂定向培養合同,畢業后到民族地區定向就業。
3.加強精準扶貧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和支持力度
精準扶貧隊伍的建設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關鍵,扶貧人員對貧困戶的情況非常了解,有助于宣傳和支持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加強扶貧人員的專業性建設,加大對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的宣傳。通過長期的幫扶,貧困戶對扶貧人員具有一定的信任度,扶貧人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鼓勵貧困人口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或技能的培訓,鼓勵貧困家庭的孩子走進學校。另一方面,增加扶貧人員隊伍數量。云南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需要更多扶貧人員支持,提升對教育的認知和重視,幫助貧困家庭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訓,為教育發展出謀劃策。因此,要不斷增加扶貧人員隊伍數量。
參考文獻:
[1]鄭瑞強,王英.精準扶貧政策初探[J].財政研究,2016,(02) :17.
[2]沈茂英.四川藏區精準扶貧面臨的多維約束與化解策略[J].農村經濟,2015,(06) :62.
[3]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 :78.
本文系2016年度云南省社科聯合會基層智庫項目;項目名稱:云南直過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實施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