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瑜
【摘 要】核心素養涉及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是當今數學課堂所追求的目標。本文從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闡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所應呈現的嶄新形態。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這種教育標準的改革,從過去的重視學科內容、教學過程轉向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學科關鍵能力的塑造上。而核心素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學生后天學習的結果。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知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知識獲得的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此,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必然要求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
一、變“接受式”課堂為“問題引領式”課堂
1.問題的發現與提出,引領學生的思考與交流
以往教學重視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生解答的都是現成的題目,既重模式,又重訓練,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新課標增加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他們能應對未來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需要。
首先,教師應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問。其次,教師要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敢問。教師語言、動作、表情富有親和力,學生也不必各個正襟危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尊重,言論自由。這樣一種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學會提問。再次,教師要精心組織,循循善誘,讓學生善問。
2.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引領學生的實踐與創造
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不只是獲得具體問題的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探究、實踐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發展創新意識。
分析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弄清題意,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及思維從問題的信息、目標、數量關系等多角度去分析。有時問題存在一些隱蔽條件,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根據有關的定義、公式及常規知識進行分析,以此培養學生周密、嚴謹的學習態度。
二、變“聽中學”為“做中學”
數學思維的形成,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而是在自我探索和操作實踐中獲得的。改變“聽中學”的課堂模式,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在“做中學”的課堂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去發現去創造,以此提升自身的素養。
1.在“做中學”的課堂中,建立數學模型,感悟數學思想
模型思想是數學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建模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更有思想、方法和經驗的積累。在“做中學”的課堂中,通過數學建模,將數學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能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有效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升數學思維,感悟數學思想。
2.在“做中學”的課堂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他們的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
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思考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圓形中哪個圖形適合做車輪,學生都選擇了圓形。接著,讓學生取出各種圖形進行研究,再分享交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后,發現圓是完全對稱的,圓心到圓上的距離都是相同的,圓心運動的軌跡是一條直線……這些特點的發現,都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載體,再通過對比、發現進一步得到結論。
3.在“做中學”的課堂中,釋放學生的創造力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稱之為再創造。”學習數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做”去獲得數學知識,并在“做”的過程中釋放自身的創造力。
如在教學“欣賞與設計”一課時,先讓學生欣賞圖片,感受數學之美,體會平移、旋轉、軸對稱在創造美麗圖案中的作用。當學生的創造欲望被激發后,鼓勵他們發揮創造力,動手創作自己喜歡的圖案。學生在畫、剪、貼的動手操作中,不僅設計出美麗的圖案,而且實踐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變“教師獨白式”課堂為“師生對話式”課堂
1.對話式課堂要從“教師主控”走向“師生互動”
數學核心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必備的數學品格和關鍵的數學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熟背概念、解答問題。傳統的對話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控者,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極大扼殺,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變成接收知識的“容器”。有效的對話式課堂要由“教師主控”走向“師生互動”,才能實現以“知識傳遞”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向以“知識建構”為中心的對話教學轉變。
2.注重對話策略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對話
對話式課堂的順利開展,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對話參與能力。
(1)對話,需要以獨立思考為基礎。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并創設多種展示思維的交流方式。可以讓學生先嘗試自己說一說,然后同桌交流或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時,學生就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2)對話,從傾聽開始。只有傾聽,才有交流,要讓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傾聽他人的發言。學會在傾聽中合理評價他人的觀點,一方面,從他人的發言中捕捉閃光點,從中受到啟發;另一方面,傾聽他人的表達中有無錯誤或不嚴謹的地方,可進行質疑、反駁或補充。
(3)對話,需要大膽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對話中大膽提問和質疑,才能讓課堂對話變得有厚度,有深度。如可用“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誰還有不同意見”等話語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智利詩人米斯特說:“有很多我們需要的東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卻不能等待。他的骨骼在不斷形成,他在不斷地造血,他的大腦在不斷發育。對于他,我們不能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加強研究,努力探索,為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