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要:生物學科作為人文性以及科學性極高的綜合學科,其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價值必定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中生物學科是培養學生科學意識的重要學科,學科的教學特點也必須要基于生物學科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特性,遵循生物學科的價值和規律開展教學。而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也等價于這個矢量關系。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深層化教學
“核心素養”的提出綜合了一般素養的精髓和關鍵,以核心素養的角度去看生物課堂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是層級化的教學目標更加具體化,也更加現代化和科學化。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是基于學生成長價值以及學習過程中逐步演變和總結出來的,同時也是基于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之上。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衡量價值應體現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將生物以以有形和無形,動態與靜態的方式展示生物學科別致的魅力。
一、以情感方式展現生物的魅力
“生物的魅力在于一條無形的幾何碳鏈透過紛繁復雜的生物圈,將你我基因結構緊緊相連,你也可以輕易穿過構成細胞膜的磷脂,不需要任何能量和載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現生物的魅力培養學生的生物情感,為學生構建一座魅力生物的文化殿堂,讓生物教學更加具有藝術性和教育性。
例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教學中,對于細胞的結構生成與細胞的功能界定教材給定的知識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鮮明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因為感覺到教學內容的枯燥而變的毫無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是將每個細胞的工作特性以及所處的位置進行美化,讓學生感受到細胞對植物體、動物體、人體的重要性,并且結合一定的多媒體應用讓學生感受到細胞的主要作用。教師還可以選定一定的動畫教學,如結合動畫片《工作細胞》來進行教學,《工作細胞》動畫中綜合了細胞的功能以及細胞的工作流程等并且具有一定的醫療教育意義。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動手制作細胞有絲分裂每個時期中染色體的變化,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細胞分裂過程各個變化的興趣。對細胞有絲分裂中DNA、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分別在分裂間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形態和數量的變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拓展生物史料挖掘教學深度
生物學的發展歷史長久,豐富的生物史料是挖掘教學深度促進生物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給定的知識材料進行深度剖析和講解,將歷史材料帶入生物教學中,使教學更加具有多樣化從而更好的落實生物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結合本地資源材料開展教學實踐,落實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
例如:《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教學中,筆者針對教材內容滲入了歷史教學,教學的知識與技能是讓學生了解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并且了解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講述了基于教材內容上的知識點,并且加入了一定的歷史事件。基因是所有生物體的核心它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但是,當基因內部發生改變之后,基因的外部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并且會造成一定的傷害性。如,化學性質的突變,最為常見的就是戰爭中所出現的有毒氣體和有害物質以及未來戰爭中可能會出現的基因戰爭,并且筆者列舉了歷史上最為突出的幾件有關于基因突變危害的歷史事件,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基因突變的危害。
三、思維導圖應用優化教學結構
思維導圖是一種思維發射性的表達工具,它的性質及屬性則是將教學重點與難點就行合理化的疏導,將各級關系通過圖表進行表示,重點利用記憶、觀察、思維律動等途徑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課程難度負荷,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對于高一生物教學而言,思維導圖的應用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程度上,同步關注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體系性的原則,使各級關系更加簡單直觀。
例如:蘇教版高一生物《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教學中,記憶部分的思維導圖應該是進行關鍵詞的提煉,提出并且概括其中細節性的問題,對內容進行整合和邏輯分析。
第一級標題為:酶(因為酶是本節教學的關鍵點,本節內其他部分的教學都是基于酶基礎上的。)
第二級標題為:酶的本質、酶的特性以及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的聯系
第三級標題為:酶的本質——(蛋白質)、(RNA);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需要溫和條件);細胞呼吸——(原理、過程)、(影響因素);光合作用——(色素提取、分離)、(探究歷程)、(原理、過程)、(影響因素)等。
這是思維導圖構建中的歸納型思維導圖,其價值性表現為主要是對知識體結構的梳理成結構性,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能夠在此后的復習專題中得到保存與應用。
綜合所述,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生物深層化教學要求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整合和轉變,讓學生認識到生物教學的魅力,突破生物教學的瓶頸與局限,讓學生以更深遠的眼光去看生物、學生物,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標準。
參考文獻:
[1]岳素霞.淺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0):28.
[2]徐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