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舒
【摘要】對于幼兒教育來說,主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課程游戲化能夠幫助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而當前幼兒教育的課程游戲化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游戲內容的安排不盡合理,而鄉土資源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資源,在幼兒游戲化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鄉土資源在幼兒游戲化課程中應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利用鄉土資源促進幼兒課程游戲化的合理舉措,以此促進幼兒的學習與成長。
【關鍵詞】鄉土資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作為我國教育的基礎部分,幼兒教育在幼兒的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幼兒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游戲化教學已經成為幼兒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幼兒游戲化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合理利用鄉土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筆者主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方法論的研究,希望能借此幫助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積極挖掘鄉土特色游戲材料
在區域活動創設上,我們著力塑造“布局合理、個體鮮明”的特點。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指向,我園的公共特色區域為幼兒創設了“農家小院”“殼趣”“管坊”區等,這些不僅讓幼兒參與到制作過程中,同時也讓幼兒享受到勞動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對于大多數的幼兒來說,都比較喜歡區域活動,在不同的區域環境中,幼兒能夠進行自己喜歡的游戲與活動。然而,除公共特色區域外,在室內區域活動中,還要重點關注材料的投放問題。將鄉土材料積極運用到室內區域活動中去,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興趣的激發,才能激起幼兒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幼兒每天的生活環境,從對幼兒的必需品入手,可以在美工課堂上,為幼兒準備一些蠶豆、綠豆、紅豆等,將這些材料作為圖畫的粘貼材料,借助挖掘本土材料的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與熱情,并且符合寓教于樂的特點,以此有效促進幼兒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提高。
二、積極創設鄉土特色的游戲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園地處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供大家利用,為了將幼兒熟悉的、具有農味的資源充實到幼兒園來,我們在環境的創設上別出心裁、別具一格,體現了農村幼兒園的“農”味特色。
對于幼兒來說,不同的環境能夠為幼兒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輕松、愉悅的環境能夠使幼兒更加開心、更加振奮,從而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幼兒活動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從環境角度,將鄉土資源積極融入幼兒課程游戲化的環境創設中。很多幼兒都喜歡海底世界,而且頭腦中對海底探秘充滿了渴望與想象力。針對幼兒這一需求,應該進行“海島特色”的創設,可以創設“魚的家園”以及“我是船長”等主題區域。在“魚的家園”中,幼兒可以把自己喜歡與了解的魚類,制作成各種手工藝品,并且與老師與小伙伴分享,使孩子們能夠一同徜徉在海底世界中。另外,在“我是船長”中,可以發揮家長的作用,幫助孩子完成各種形狀與造型的船模型,能夠為人帶來另一種視覺體驗,而且造船使用的材料也可以從鄉土資源中挖掘,充分展現出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積極拓寬鄉土特征的教育途徑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課堂上,但是如果借助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幼兒展開課程游戲,既能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提升,還能使幼兒感受到家鄉文化與大自然的景色。所以,對于幼兒課程教學不僅僅可以在課堂環境中實現,還可以對其他教育渠道進行拓展。比如,城市中會存在一些博物館,而老師就可以帶領幼兒到當地的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與歷史變遷進行了解;另外還可以發揮館內工作人員的積極作用,為幼兒與教師講解館內的陳列的歷史文物與歷史小故事等,并且還可以為幼兒展示一些鄉土文物、鄉土產物等,對幼兒的歷史素養具有一定的培育;而對于農村地區的幼兒來說,可以選擇廟會,這是一個民間藝人聚集的地方,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與內容。作為教師來說,也可以為幼兒組織一場“趕廟會”的活動,并且引導幼兒自行描繪廟會中的場景內容,使幼兒能夠在親身參加過程中感受到當地的鄉土文化氣息,還能有效促進幼兒動手能力與想象力的提升,拓寬幼兒的視野與眼界,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發展。
四、積極發揮家長的作用,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
家長的作用,在鄉土資源利用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重視。而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能夠在學前教育中指引孩子的發展道路,為孩子做好情感的導引。因此,幼兒園應該積極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應該提高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積極了解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積極發揮家長的作用。家長可以在假期時間,帶領幼兒回到自己家鄉,為其介紹家鄉的文化風俗,并且讓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家鄉文化活動中去,這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對鄉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促進幼兒的文化底蘊的提升。
我們是一所農村幼兒園。我們既沒有知識淵博的家長,又缺少能歌善舞的家長,但我們的家長卻有著獨特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蘊藏在池塘的小魚、小蝦里,蘊藏在田里的秧苗里……盡管這些都是他們最普通的生活,但其中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就像一個個田野中的童話,深深地吸引孩子,于是,家中不用的稻草、絲瓜筋、田里長的蘿卜、山芋蔬菜等農村常見的小物件,孩子們都帶到了幼兒園。一開始家長會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抱怨,甚至是反感,老師一直要求帶這帶那的,今天要稻草,明天要菜秧,后天要絲瓜筋,要這些東西干什么用呢?家長的抱怨往往是對教育的不明白,我想我們有責任與義務幫助家長弄明白。于是我給家長講幼兒園教育綱要上提出的“利用周圍物質世界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教育探索的對象”的綱要精神。平時將帶的東西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寫在通知上,隨時與家長溝通,將教育的知識一點一點地滲透給家長。漸漸地,家長將帶東西來的目的弄清楚了,也理解了其中的內涵,抱怨聲小了,給予的支持和鼓勵變多了,所以合理地利用家長資源,可以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