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了五千年洗禮后所留存下來的文化形式,它所包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更是中國民族的文化靈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當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思政教學中,深化思政教育的深層次內涵,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政治;教學關系;教學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傳統文化,文化的形式延續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思路以及新時代的指導思想也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最有利的見證,所以說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必然的聯系,這是基于我國發展基礎之上的;傳統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發展基石,它所表現的形式存在于兩者的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中,在兩者相互關聯的關系鏈中,同步共存的是兩者不同方向,相同終點的發展思路。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思政教育課堂的核心思想,開拓創新,保證思政教育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深化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聯系
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源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上,傳統文化的力量可以打破舊時代與新時代思想的牢籠,形成逐步深化、共同發展的原則。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會形成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網,其中所影響兩者間發展平衡的則是,文化形式的相互融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所倡導的是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中華民族科技力量的偉大復興,其二則是中華民族文化力量的偉大復興,所以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關聯的兩個主體。
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前四為國家層面思想建設,中四為社會層面的思想建設,后四為個人層面的文化建設。12詞24字所包含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傳統文化的沉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后所承載著中華民族價值理念的傳承與傳統文化的繼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主要是精神層面的建設,它也系統性的闡述了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其中包括三個方面:凝聚精神、兼容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兩者所倡導的價值關系為“德治”,重點在于落實與發展,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思想根據,一方面深化了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發展道路的思想融合,其根源則是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根”和“魂”也同樣具有維系功能,所以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落實是必然的發展要求。
二、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基石
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可以多方面、深層次的深化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實用性。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基石它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文化的力量貫穿著世界的聯系,國際形式的不斷轉變造就了國與國之間文化交融的“茍同”,以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基石,可以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以及國際觀。
例如:物質追求盛行的時代,時常會出現文化入侵的不良現象,這種現象所造成的影響是高校學生的價值觀收到一定的動搖。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繼承收到了嚴重的破壞,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漸行漸遠。所以,將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基石更是時代發展的總要求。如,一些學生缺乏應有的修養和情操,思想空虛、頹廢,對社會缺乏社會責任感,功利色彩濃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因素,如愛國、禮貌、孝敬、刻苦、自強、天下為公等精髓,喚醒他們心中的熱情及其積極的部分。
要加強傳統文化方方面的教育,還應該進一步加大課程載人力度,開設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擴大化,同時豐富校內的圖書資源,大量引進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為學生進一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空間。教學在繼承傳統文化時也應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突出其價值的實用性,如,老子的“上善若水”,莊子的“無用即為大用”,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主張,并在教學中構建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科學正確的思想態度與道德精神,并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
三、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關系
任何事物存在的價值必定含有其本身的兼容性與發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是最好的詮釋,事物的共性與個性是以統一的形態包含著事物存在的價值,個性的前提是有區別于其他屬性事物的特殊性,共性作為相同價值的分割主題,通過個性的辯證,進而寓于個性之中,“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同樣適用于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象征的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文化與經濟、科技、軍事等會形成統一化的聯系,文化的發展地位象征著一個國家文化水平,其中包括:語言、思想等文化軟實力,而傳統文化中含有的思想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過磨合與逐步積累的,它會呈現出一種“滾雪球”式的發展關系,雪球滾動的幅度代表著這個國家文化形式的強弱。而高校思政教育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主體,它與傳統文化的共性關系表達在都是思想意識上的教育。新時代與舊時代有所不同,時代的不同也就代表著發展的不同,所以傳統文化繼承關鍵因素就是思想意識,思想意識標志著傳統文化的繼承方向,也標志著思想政治的主觀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關注的點是高校學生思想上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致,傳統文化帶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中所要關注的點是,落實傳統文化的繼承性,深化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發展性,同步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它們之前表現出來的是:思政教育—意識教育—傳統文化—意識繼承,所以兩者的關系為共性關系。
四、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關系
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同步的延伸關系表現在,國家文化形式與國際文化形式的融合上,國際是一個融合了世界文化的一個舞臺,文化的實力程度所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而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構建關鍵在與人,最為明顯的群體則是“高校學生”,“高校學生”所處于中堅力量的位置。
例如:思想界與學術界的思想認識變化,各種相關的文化社會團體NGO、省市一級的組織紛紛成立。很多高校設立了國學院、儒學研究機構。關于傳統文化的書籍、刊物、論文以及課題、項目、培訓、會議如雨后春筍,配合國家文化的發展形勢。傳統文化中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包括國家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在國際的“商業文化的交流中”,文化的發展可以為國家經濟帶來雄厚的實力,因為傳統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成為一條線,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而一個國家的政治也正是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形式,這是形成文化凝聚力的必然趨勢。所以說,“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時代要求,這也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價值。
綜合所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們必須秉承新時代發展的意識要求,處理好文化領域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推動建設高校思政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性。
參考文獻:
[1]明成滿,圣雪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8(05):108.
[2]商潤澤.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8(02):88-90.
[3]何志紅.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路徑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