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淵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是當前課改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的要求。以上做法只是我的初步嘗試,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嘗試,真正的做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出高效課堂。
關鍵詞:數學 高校課堂 教學效率
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學,必須立足課堂,以優化教學策略,打造優質高效的數學課堂為根本,堅持向40分鐘要質量,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對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認真鉆研教材,用心設計教案
備好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作為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暑假中我就開始備課,用心研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認真研讀教材(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參、相關的資源)。做好開學前的準備。。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我說完課后,虛心聽取老教師的評課和建議。對自己的備課再進行修改。通過這樣的環節,提高了我課堂教學的時效性,為有效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有效組織教學,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
備好課,接下來就要組織好上課了。對于小學生而言,缺乏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時間短,是大多數小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為教師,如果不善于組織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注意力分散,課堂秩序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是難以保證教學效果的。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教師組織教學技巧。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要做到三看,看書本,看教師,看黑板。我的眼睛也始終關注著所有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注意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尤其是當學生有開小差或者講話的情況,我會停下來,眼睛注視著他們,在最短的時間里拉回他們注意力。同時,我們做教師的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數學教師的語言在做到精煉簡潔的同時,也要注重形象生動。如果語調平緩缺乏激情,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優等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優于這部分學生,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更關注這部分學生。比如,一些簡單基礎的問題可以請這部分學生來回答,例題后的同類練習也可以請這些學生來黑板板演。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學困生做作業的速度往往很慢,所以在布置作業時,我減少他們做題的數量,比如布置四道題,只要求他們選擇其中的兩道完成。同時重點巡視他們的作業,遇到問題及時給他們指出,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三、分層設計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我們現在的課堂存在著這種現象,有不少老師拿著課本按部就班的講,書上有多少習題,全部都要處理完,所以經常會聽到他們抱怨課堂時間不夠用,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根本就完不成。我認為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練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新知,同時也能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練習,練習還要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用于例題講解完以后,這類練習題和例題的形式基本相同。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的應用。第二層次是變式練習:這類練習在基礎題的基礎上略有改變,第三層次是綜合型練習: 就是把新舊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應用的題目。如"一套《少兒百科全書》共16本,每本單價相同,甲乙兩個書店都在出售這套叢書,分別采取了不同的促銷方式:甲書店:購一套按八折出售。乙商店:購3本贈1本。如果買一套書,到哪個商店去買最合適?"這一題,既綜合了"打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等知識,而且和生活緊密聯系。要在不同的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既運用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應用的意識。
四、設計彈性作業,提高學生興趣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基本環節,也是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我都是全班一刀切,布置統一作業,結果導致學困生遇到靈活的題目不會做,為了完成任務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我在作業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的作業基本分為三大塊,第一大塊,是把當天學習的內容說給家長聽。這個作業,旨在讓學生及時的對當天內容進行復習,在講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復習了當天所學的知識。第二塊,是進行當天的內容的鞏固練習。在布置作業時,我給學生選擇上的一些自主權。比如說:學困生,可以只選擇基礎題;優等生,對于已經掌握很好的基礎題目,可以不做,把重點放在那些變式練習和綜合練習上。這類題學生如果能做對,就說明基礎知識已經掌握。第三塊,是預習作業。顧名思義,就是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完成預習題。這樣嘗試了一段時間,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但其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學困生對自己定位不足,往往為了少寫作業,不去完成基礎題,導致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復習和預習作業對于他們流于形式等等。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有待繼續改進。
五、重視課后的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后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后,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后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并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不是每節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