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芝虎
摘 要:本文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對名山區“茶+樹”茶旅融合發展的可行性,發展現狀,主要做法等進行了調查和探討。
關鍵詞:名山區;“茶+樹”模式;探討
一、名山區概況
名山區地處川西平原西南邊緣,幅員面積614.27km2,地貌以平壩、淺丘為主,有少部分臺地和低山。海拔550—1456m。地帶性土壤為黃壤(主要為老沖黃壤和山地沙黃壤),有少量黃紅壤,土壤主要呈酸性至中性。名山為內陸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溫15.4℃,年降雨量1500mm,年均相對濕度82%。平均日照989.7小時,適合于茶葉種植生長和林業產業發展。
二、林業發展情況
名山區林地面積28926.6hm2,其中,公益林14666.6 hm2,商品林14260 hm2,森林覆蓋率47%。自98年以來,全區先后實施以茶為主要退耕樹種的退耕地還林工程7393.3hm2(退耕還茶面積達5333.3 hm2),促進全區茶產業發展,全區茶園面積從3800hm2猛增到23333.3hm2,一躍成為“中國綠茶第一縣”。 名山區根據茶葉生長適度遮蔭的特性,結合茶園面積大的優勢,在茶園內套種銀杏樹、楨楠樹、紫薇、紅楓等喬木,成功探索出了“喬、灌”結合的“茶+樹”林業發展新模式,大大提高了林地產出效益,目前,全區“茶+樹”面積達8666.6hm2,每畝年均收入達8000元以上,效果十分明顯。
三、“茶+樹”模式創新性
1.喬、灌生態互補效應實際應用。茶樹屬山茶科山茶屬一種耐蔭灌木,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適宜在降雨多、光照少、云霧多的環境下生長,土壤要求呈酸性、微酸性、土層深厚肥沃的黃壤。在太陽光被遮避20—30% 和散射光情況下,茶葉生長品質更好。因此,在茶園適當套植一定數量喬木樹,有利促進其生長和提高品質。
2.增強生態保護功能。“茶+樹”喬、灌結合模式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穩定生物群落,土壤根系密度增大,有效減少水土侵蝕模數。茶樹是灌木,且根系較淺,雖然種植密度達4000—5000株/畝,成林后地表也基本上被覆蓋,但為單層林,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方面不及喬木林。在茶園內套種一定樹量喬木后,形成“喬、灌”結合的復層林,立體茶園的生態防護效得到了有效提高,確保了工程實施的生態效益,滿足了生態建設的需要。
3.改變單一種植模式,豐富林(副)產品供給。首先“茶+樹”變原單一種植模式為多物種復合種植模式,利用多物種混交相互拮抗抑制病蟲害發生發展,減少農藥施用量,逐步茶葉生產綠色化、有機化。其次,在茶園內套種楨楠、香樟、桂花、楨楠、銀杏、紫薇、紅楓等,短期可培育大量綠化苗木,長期可培育一定的珍貴木材,滿足社會對珍貴木材的巨大需求。
4.茶旅融合,提升綜合效益。實施“茶+樹”種植優先選擇在百公里百萬畝茶產業生態旅游文化經濟走廊區域內實施,美化茶園及周邊環境,奠定旅游發展基礎,催生了一大批茶家樂、農家樂、森林人家等,促進多業態發展。
5.為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益探索。顛覆傳統林業向自然索取的思維模式,有效提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的同時,豐富林產品供給種類,提升林產品產出的質和量,拓展林業發展空間,為在有限林地上發展林業探索出新的發展思路,以客觀實例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
四、主要的技術措施
1.樹種選擇:樹種以銀杏、楨楠、香樟、紅豆杉等珍貴樹種和紫薇、黃楓等園林綠化樹種為主,禁用巨桉等速生樹種,避免與茶葉過度的爭水爭肥。
2.種植時間及密度:時間安排在每年的春、冬季,密度為20株/畝。栽植后加強管理,如天氣干燥,每2—3天應補充澆水一次,確保成活。
五、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苗木收入:按現在的市場行情,以套種楨楠為例,按種植苗地徑1cm的苗木測算,栽植10年后,胸徑達7-10cm以上以,每株賣500元,每畝可增加純收入1.5萬元,即每年每畝平均增收1500元;旅游收入:實施區3個鄉鎮帶動農家樂、茶家樂等60家,每年吸引游客20萬人,20萬人*50元/人=1000萬元,每年產生1000萬元的旅游收入。“茶+樹”種植面積每年1萬畝,每年新增銷售額共計2500萬元。
2.社會效益。由于示范基地建設成片成規模推進,每1萬畝“茶+樹”的實施可為社會提供6萬個用工機會,促進社會就業。引導帶動社會、林農投資“茶+樹”模式產業建設,增強發展信心,具有積極社會效益。
3.“茶+樹”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示范推廣,將大大提高林地生產力,有利于提高森林覆蓋,有利于改善生態,綠化美化鄉村環境,也為發展現代林業,創建無公害茶葉基地,實現助農增收,建設宜居宜游宜養宜商的中國茶都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六、取得的成效
一是“茶+樹”突出了以生態茶園為特色的產業基地建設特點,為名山茶葉進一步打響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被評為全國唯一的國家茶葉公園。二是“綠美名山”行動的推手。突出了名山特點,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在茶園內套種紫薇、脆紅李等花果,茶園變公園,“茶中有花、花香茶海、色彩紛呈、四季輝映”,實施區的茶園正成為中國至美茶園,2015年名山區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三是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在重點實施的萬古鄉、中峰鄉等鄉鎮帶動農家樂、茶家樂等60家,每年吸引游客20萬人,產生1000萬元的旅游收入。2016年名山區被評為“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目前,全區已建成“中國至美茶園綠道”騎游道3條、里程40余公里,已成為雅安、成都節假日鄉村旅游的首選之地。2016年全區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與2011年比較分別達到133.5%和281.7%。
七、發展潛力
預計到2030年,經過示范帶動,全區“茶+樹”立體生態茶園面積將發展到25萬畝。全部投產后,預計綜合產值將達到22.5億元/年,全區茶業產業年綜合產值達40億元以上。
八、結語
名山區”茶+樹”茶旅融合發展模式,充分體現利用生物共生、農旅融合協調發展的現代林業發展方向,破解了名山區林地面積小,必須集約發展林業的瓶頸,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也為在茶業主產區的林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的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 2010,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論發民林下經濟[J].中國林業產業,201012:14.
[2] 張維祥.大邑縣林下經濟調查及發展建議[J]中國林業科技2011,6:106-109.
[3] 名山縣地方志編《名山年鑒2006》.
[4] 王國鑒,王蕾編著《茶樹高產種植技術》.
[5] 高等院校園林專業通用教材《園林樹木學》(修訂版),陳有民主編.
[6] 趙巨棟.推廣茶園套種珍貴樹種構建生態文明家園[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4(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