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玲
摘要:結合當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伴隨著前幾年新課標的改革,以及近年來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滲透,我體會到要提升語文課堂的實際成效,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構建有效、多元、人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本文從三個方面開展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的探索與實踐:優化內容結構;優化時間結構;優化活動結構。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提升成效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由此可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結合我近幾年語文教學的實踐現狀來說,我發現語文課堂出現低效現象,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的求知欲不夠濃郁,如今的孩子物質條件優渥,對于學習方面沒有太強的進取心和求知欲;二是課堂構成方面,不少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傳統,課堂呈現不夠靈活等特點;三是語文課堂的互動性不夠,課堂結構不合理,沒有得到優化提升。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要切實有效提升語文課堂的成效,不斷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熱愛語文的情懷。以下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構建高效課堂方面的幾點探索:
一、優化內容結構
結合課堂內容結構方面的問題,作為教師,時常有這樣的實踐體會,我們有時候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的課堂,課堂內容的設計、整合,過于平淡、簡單,班級學生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但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由于教師構建的課堂結構過于復雜,使得學生一堂課下來感覺到課堂內容過于艱深、繁雜,學生會出現不明所以、暈頭轉向的情況。結合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的教育理論,我們將心理學上的認知氛圍幾個類別: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教師要對語文課堂的結構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不斷優化語文課堂結構。在內容方面,我會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比如我時常會設計課堂開始前五分鐘,這五分鐘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臺自由表演,每個學生都可以自告奮勇上臺演講、講故事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生在自己的舞臺上自主表演,極大地提升了參與度和積極性,很多平時內向含蓄的學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和舞臺。
二、優化時間結構
高效課堂需要優化時間結構,在短短的一堂課程中,有的教師傾向于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環節,有的教師傾向于將大量的時間放在學生做題上面。比如我曾經聽課的學校,有一個教師大半節課都在讓學生做題目,下課前留了一點點時間講解題目,這樣的課堂顯然在時間結構方面安排很不合理。我們時常說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只有在不斷優化的課堂中,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形成師生互動交流的模式,才能在課堂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所以教師優化時間結構,必然要有充足的思考、交流和表達的時間,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己思維的深度、思想的廣度,不斷優化課堂的時間結構。比如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了古詩詞教學,讓古詩詞教學為語文學科增添更多的詩意。結合古詩詞教學,我在教學中融入背景生境、初讀依詩設境等方式,誘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詩境之中,古詩詞具有語句精煉、內涵豐富等特點,所以我會要求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再去尋找詩歌的支點——“詩眼”,引導學生快速走入詩境之中。
三、優化活動結構
伴隨著現代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入,我們可以看到關于課堂活動的方式和內容,也正在不斷得到優化和提升。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過多元智能理論,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得智力,有的學生在某種情形下會不能很快或很有效地學習,但在另一種情形下也許能取得杰出的成效。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現狀,靈活開展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活動中,我認為作業管理非常重要,引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興趣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構建有效的課堂活動模式。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淡化橫向比較,注重對學生的縱向比較,發揮作業的教學診斷和改進功能,對于學生的作業過程和作業習慣,開展多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比如針對高年級階段,我注重課堂上開展有趣的語文學習活動,著重開展對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結合聽說讀寫等模式開展有效的教學。每一個教師,都要在新課開展前進行全方位的備課,對于課堂開展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預見性和把握,結合課堂的開展,構建全面有效的方式。
總而言之,結合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開展有效、多元、個性化的語文課堂,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與此同時,筆者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將教育的熱情播撒在這片有希望的土地之上,引領我們的教育走向更高、更遠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楊擁華,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方法與課堂學習情境創設研究, [J],教師, 2017年 24期
[2]趙文紅,小學語文有效課堂小組建設的策略, [J],新課程小學 2016年 12期 [3]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