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景彥 趙利劍 姜淑杰
摘要:職業教育的發展是農村發展的源泉,是解決農村“三農”問題的根本,黨的富民強國政策給農村帶來了希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培養農村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人才培養;創新育人;想法、做法
一、強化內涵建設,滿足人才培養需求
1、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大力實施省課程改革方案,學校以農學、汽修專業課改實驗為龍頭,以點帶面,結合調研和實踐,進行了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結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改革,形成了任務驅動、項目教學、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評價標準下,學生參與意識和學習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學習興趣更為濃厚,課改工作已初見成效。
2、開展各級各類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每年投入10萬元,用于教師專業培訓、教師轉型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培訓,多次組織專業教師赴哈爾濱、佳木斯、伊春等地學習培訓,極大地提高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3、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優秀教師團隊。以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主線,以“敬業愛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德為人先”為準則,以規范師德行為、提升師德水平為重點,明師道、正師德、揚師風,關心學生成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了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職業教育發展環境。
二、創新育人模式,落地升學兩不誤
把立足點放在培養農村的落地人才上,把農村體力型人才向科技型人才發展。近年來,職教中心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切實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誠實守信、勤勉盡職的職業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教育學生牢固樹立立足崗位、增強本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增強了職業素養、法制觀念和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深化專業、課程、 教材體系改革,積極開展集團化辦學和定向培養。推進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逐步形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他們認識到科技進村是農民富裕的最有效辦法,綏濱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校迎難而上解決了科技進村的幾大難題。
1、為當地培養有能力、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做領軍人物。15年來共培養新型農業人才1500余名。在全縣十個鄉鎮、百余村屯中作為科技致富帶頭人,帶領農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全校涉農類專業學生415人(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現有學生108人),本科以上教師14人,高級教師7人,校內實訓實驗室4個,校外農業科技示范田500余畝,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本著“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開在農戶家”的教學思想,強調理論與技能操作相結合的教學設計,理論知識為實踐服務,實踐推動理論更新的理念,在科技示范田的建設中80%的設計思路與栽培方式,品種設置品種試驗都來自于學生,讓學生成為科技示范田的主人。
2、適應農村設專業,拓寬農村人才流動途徑。
全校經過兩年的市場調查與農村調研,發現現在農村農機具
使用已大面積推廣,以及農用小汽車的普及化的大大提高,為加快農村建設,決定開設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焊接專業。經過五年的艱苦拼搏,共向農村培養大型農機具手120人,汽車維修人員170余人,焊接技術工人100余人,同時向上級院校輸送本科生20余名。
3、送教下鄉,改變授課方式;走田間坐地頭,做農戶的貼心人。
現代的農戶對知識的渴求已越來越強烈,但又苦于農忙的季節抽不出時間來學習,面對這種情況學校便組織20余人的送教下鄉的“講師團”。在農忙時與農戶一起下地,走在田間了解問題,坐在地頭,談論農村發展問題。從農民的整地、選種、購種、收獲等一系列農事操作環節入手,解決農民心中不解的問題,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經過五年的送教下鄉,全校“講師團”編制了適應當地農村發展的校本教材,共印制并發放了3000余冊,送教下鄉覆蓋率達98.2%,受教人數達87.4%。送教下鄉中推廣新特品種十余種,解決農戶科技種田難題300余件。
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與授課形式解決了農村學習不便的問題,增加了落地人才服務農村的機會。同時通過我們與農戶直接接觸就會獲得生產實踐的第一手材料,這樣更能促進教學相長。我們的教學就能與時俱進。
三、加速建設步伐,為人才培養奠基
1、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近年來,投資400萬元,用于加強實訓基地、實驗室和功能室建設,建成了現代農業技術實驗基地、汽車修修專業教室、體育訓練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微機室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2、加強項目建設,提升綜合實力。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職教中心成功申報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1670萬元,占地面積12466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包括22個教室,1000平方米餐飲客房旅游一體化培訓中心,1500平方米汽修、大型農機具實訓基地、體育設施等。實訓大樓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投資83萬元,汽車維修教學設備投資57萬元,桌椅等設備投資18萬元。職教中心作為省部共建農村職業教育試驗區試點縣項目實施單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過項目建設,職教中心的面貌煥然一新,已跨入了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學校的行列。
結語: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校依托縣情基本解決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基本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體系,為綏濱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放眼未來,綏濱縣職教中心必將成為莘莘學子夢想起航的地方。職教大舞臺,有夢你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