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象征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核和靈魂,既是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普遍性以及穩定性精神特質的深層認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現實運行的基本邏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主要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內蘊的服務精神;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傳播的精神內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外顯的精神氣象。人們可以通過系統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入比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約性所在,來逐步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發展趨向的科學認知。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通約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13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5-0062-05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早已根植于人類生活和階級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教育。”這或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存在最精妙的詮釋,但仔細思之,雖然精妙卻也隱隱映射和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發展的現實境遇。“在社會日益多樣化的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多樣化。這雙重多樣化,正在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風險。”[1]因而,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追尋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約性,則是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及其碎片化風險危機的積極嘗試,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化和科學化發展的邏輯必然。本文擬在多維解讀精神含義的基礎上,探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其存在方式,以期找尋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認知的現實路徑與未來發展趨向。
一、精神含義的多維解讀
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精神”一詞始終是中西方哲學關注的重點范疇之一,它既統攝理性和意志,隱含著轉化為實踐活動的品質,同時也是一個包含了人類德性和靈魂意蘊的重要概念。《辭海》從五個方面分別對“精神”做出了不同的釋義:一是從哲學視域出發,將精神理解為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二是用“精神”來形容和描述主體神態、心神的集中與指向程度;三是用“精神”指代人的精力、活力,如評價某人“精神煥發、精神抖擻”,即是說一個人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四是將精神理解為對象的神采、韻味,如說“一個人很有精神”,則是形容其很有精神氣,神采奕奕;五是指內容、實質,如:傳達會議精神、學習領導講話精神等。國內學界在解讀“精神”概念時,習慣于將其理解為是與“物質”相對應的哲學范疇,認為“精神”是一種內在于人的意識、思維、心理、情感、意志、理想、信仰、價值、情操、審美等要素的活動狀態和過程。這一定義是以精神的哲學釋義為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類不斷加強對精神自身及其存在方式的反思與研究的歷史。”[2]
相較而言,西方世界對“精神”的理解更為復雜,與“精神”含義相近的語匯就有很多,在不同的國家甚至于同一個國家對精神的解讀都會存在顯著的差異。首先,就對精神一詞的同義翻譯而言,英、法、德均有不同的詞匯與之對應,如:spirit (英文)、esprit(法文)、eist(德文)。其次,就同一國家來看,對精神也會存在不同的理解,例如英語中就有很多與精神(spirit)意義相近的詞匯,如:soul(靈魂)、mind(心靈)、mental(心智)、psychology(心理)等。由此觀之,西方世界對“精神”的定義和闡釋可謂繁雜多變,既廣泛存在于哲學、心理學研究范圍之內,也時常聚光于其它學科研究視域之中,成為諸多學科關注的熱點。具體觀之,一是在哲學領域,西方學界普遍認為精神是人的特性,“它使每一個人成為唯一的、特殊的存在個體”。精神(spirit)存在亦即人的主觀性、社會性存在,這是西方人對精神一詞最廣泛、最常見的定義。二是認為“精神”與“身體”(body/blesh)相對應,象征著人的靈魂或思想。相較于具體的、可感知的身體而言,靈魂和思想(亦即精神)具有抽象性和不可感知性,二者共同構成人存在的兩個方面。三是認為“精神”是指心智的、大腦的(mental)一種活動方式,同手工的、操作的(manual)活動方式相對應,共同構成人的活動方式的整體。四是在用mind一詞來解讀“精神”時,用來指代個體當下的某種意向或愿望,是精神的現實化表現。
綜合前文對精神概念的多維闡釋,筆者認為,對精神的理解應將其置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當中,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才是精準詮釋精神內涵的關鍵。因此,就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和過程而言,可以將“精神”一詞的含義區劃為日常生活和哲學兩個不同的層面。日常生活意義上的精神是指主體對人與物存在狀態的肯定或否定評價,通常用“有沒有精神”來判斷和形容人與物的現實境況。此外,日常生活意義層面的精神有時也可以理解為某項活動或存在事物的內容、實質和本質特征。而哲學意義上的“精神”是與物質相對應的范疇,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的內容和成果的總稱。“精神”含義的兩個層面并不是絕對的隔離,就其屬性而言,無論是日常生活意義上,還是哲學層面上,精神都是一種內在的存在。因而,精神必須通過外部的行為體現出來,必須通過物質對象化過程來展現自己的精神力量,才能對行為產生影響。精神是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類的靈魂。在現實世界當中,精神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人的精神之外,還體現為哲學精神、科學精神、宗教精神、教育精神等多種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表現形式的探尋與闡釋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題中之義,也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性和科學發展的邏輯必然。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存在方式析理
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性活動,精神是它的靈魂。”[3]只有科學認識和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是為了反思當今社會某些領域存在的形式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現象而言的。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擺花架子,走過場,更不是僅僅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和有關部門規定而特設的“形象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具體的、現實的、客觀的、具有政治性本質特征的教育實踐活動。)及其本質特征。結合前文對精神含義的多維闡釋,我們可以嘗試為“基本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概念下一個初步的定義。所謂基本精神,亦即事物或某項活動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基礎性、普遍性和穩定性的精神氣質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呈現出來的,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普遍性和穩定性精神氣質的系統認知,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質和本質特征。筆者以為,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概念的理解主要應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概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整體概念,也是一級概念,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及思想政治環境四個二級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應有之意,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的關鍵環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根本性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活動之中,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分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基本方法、基本方式、基本途徑等來不斷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科學認知與系統把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內核,是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精神文化基因。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含義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分析、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過程中,只有系統把握這四個方面之間的邏輯關聯,才能準確科學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內涵。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表現形式
探究詮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內涵,不是單純為了精神而言精神,其最終的目的還是通過整體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現象,來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表現形式,以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自覺堅持和影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在河海大學孫其昂教授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精神;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精神內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行為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象。”[4]在此基礎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進一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表現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內蘊的服務精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擁有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凝練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精神。通過全面析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無論是今天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命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還是西方社會業已長期存在雖無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卻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實的各種教育活動形式(例如:公民教育、宗教教育、政治社會化等),服務精神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精神體現。但是需要說明和強調的是,在論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精神的同時,還需要明晰服務對象的確定性和發展性特征。一方面,服務對象的確定性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體現為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為統治階級及其維系政治體系的穩定服務,這是不同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間的共性所在。另一方面,服務對象的發展性特征則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對象內涵的歷史性和變化性屬性。社會的變遷、思想政治教育理代轉型、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發展訴求,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做好政治性維系服務的同時,還需要兼顧好社會和個人正當性需求的必要滿足,既要維護國家、社會的和諧穩定,也要關注和促進個體的思想解放與發展進步,國家、社會、個人之間的共享共生、共同發展才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價值旨歸。就今天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服務對象的發展性特征更加明顯,其不僅要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保駕護航,還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個體全面發展服務,由于黨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為黨和國家服務與為社會、為人民服務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這也是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傳統階級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最顯著的特征之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雖然通過各種形式教育宣揚其所謂“自由”、“平等”、“公正”的“普世價值”理念,但其所開展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服務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而已。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精神內容的先進性。就當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黨領導下的,具有政治性本質特征的教育實踐活動,也是促進社會和個人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體現了政治性與科學性的高度統一。社會主義國家和執政黨的性質,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傳播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徹底拋棄了封建的、落后的、迷信的、甚至于純粹為了階級統治需要而進行的意識形態辯護式教育,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質的人為遮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正義而光明的教育實踐活動,主要是由其傳播的精神內容先進性來決定的,這也是判斷一項活動屬不屬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宗教和其它迷信活動的本質特征。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而言,傳播真善美,反對假惡丑是其最重要的宗旨。在當下中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思想教育、引領全黨和全國人民,不斷解放思想、努力奮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促進個體不斷進步發展而保駕護航,并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先進的文化教育人、引領人、激勵人們不斷前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繼承和發展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先進性精神內容的內在要求。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外顯的精神氣質。行為是精神的外在表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氣質也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予以呈現出來。在中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為人民服務與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內在統一性性特質,因此,其所傳播的內容也必然要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活動(也可以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行為)中所呈現的精神氣質也必然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是能夠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正能量和正向的精神力量。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我們常說要用莊嚴的思想政治教育儀式感染人,用先進的榜樣引領示范人,用積極優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熏陶人,正是基于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氣質的現實考慮。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動過程中,還需要特別重視教育者身教功能的發揮,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良好的精神面貌不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度和感染力的重要條件,也是呈現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氣質的有效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體現的精神氣質不是空幻的,而是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感悟到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得精神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探察路徑與未來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內核,在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碎片化日益發展的當下,認識、求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顯得十分重要,也具有很強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存在方式具有客觀性,可以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整體的不斷探究而獲得理性認知,這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認識路徑。
1.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發生、發展歷程中,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