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 要體驗性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至關重要,無論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空間觀念,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實踐教學為基礎,通過教學實例,談談體驗性學習視域下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體驗性學習;核心素養;意識;空間觀念;數學思想方法
中圖分類號:B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131-02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
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的體驗性學習是指學生親身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征,在活動中通過動手、動腦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培養一定的數學能力和數學思想。體驗性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空間觀念,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體驗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空間觀念的形成必須有看、想、做的活動過程。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索,需要將抽象的空間想象具體化,學生要在不斷的體驗中去感悟,只有大量的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在相互的交流中才能解決學習中的難點。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二)》這一課時,我在本節課最后安排了一道拓展練習:一個由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從前面看是,從左面看是,你們能搭出幾種這樣的立體圖形,試試看!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想一想,建立表象,再動手擺一擺。這一題目的安排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為了后一學段的學習我進行了大膽嘗試。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完成的非常好,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呈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但是我要求學生將拼搭成的實物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呈現出三維圖形時,問題就出現了,有的學生將和以或形式呈現出來,雖然也覺得不正確,但就是不知道該怎樣調整。這時,我讓學生繼續觀察實物,并通過小組合作及交流的形式使學生積累直觀表象和活動經驗,再次觀察,深化從二維圖形轉換成三位圖形的要點,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看得多、聽得多,思考的少,有時學生看到的只是一種表象,通過大腦的思維會產生錯誤的結論,這時就需要通過體驗性學習來糾正錯誤,經過思維對已有信息進行再處理,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
二、在體驗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在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應該能夠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
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位置》一課時,課的開始安排了一個換座位的小游戲:出示本班座次表:
要求先是小麗和小紅換座位;然后小軍坐到小明處,小明坐到小芳處;接著小華坐到小紅處,小紅坐到小軍處,小軍坐到小華處……隨著換座位的人數增多,學生會發現所用的時間也會延長,場面比較混亂,這時我們就要想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學生親身體驗中體會學習用數對表示位置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本節課的最后雖然我也為學生介紹了教材中圍棋和地球的例子等等,但這些對于有些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如果是人人都能接觸到,親身經歷過的效果會更加突出。于是,我又回到本節課開始的游戲中,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其中,為他們都安排了一個新座位,編好數對,讓學生根據數對來找自己的新座位,結果只用了不到1分鐘的時間,學生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而且安靜、有序,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了用數對表示位置的優越性,既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學生的學習任務,達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在體驗中充分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在體驗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活動經驗的增加,逐步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但這些都需要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的體會到。
例如: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一課,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每次教學這一課時,我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學生只知道公式“是什么?”但都不知道“為什么是?”所以我在這個教學內容上也進行了嘗試。通過以前學習的平面圖形使學生意識到可以利用割補、拼組的方法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但由于圓是曲線圖形,拼成什么圖形、怎樣拼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將圓分割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往往很難自主發現,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于是我在本節課中設置了幾個親身體驗的環節:
第一環節,我和學生進行了一個互動游戲:
師:將手里的圓對折,看一看是什么圖形?
生1:半圓。
生2:1/2圓。
師:摸一摸這個圖形的周長,有什么感覺?
生:有一條邊直的,一條邊是彎曲的……
師:再對折,看一看是什么圖形?
生1:扇形。
生2:1/4圓。
師:摸一摸這個圖形的周長,有什么感覺?
生:有兩條邊直的,一條邊是彎曲的……
師:再對折,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剛才的幾個問題,再動手操作,看看和你們想象的一樣嗎?
生1:還是扇形,兩條邊直的,一條邊是彎曲的。
生2:1/8圓。
生3:有點像三角形。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確實有點像三角形,是嗎?
生:不是,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是直的,而這個圖形有一條邊是彎的。
師:再對折呢?
學生踴躍發言。
師:請同學們觀察,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1:越來越像三角形。
生2:越來越像等腰三角形。
生3:那條彎彎的曲線越來越直了。
學生在這個體驗性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如果繼續折下去那條曲線會越來越直,圖形會越來越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切實感受到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
第二環節,通過剛才的互動游戲,我將4等分的圓進行割補、拼組,展示給學生,再由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將圓等分成8份、16份進行拼擺。
教師展示:4等份
學生展示:8等份
學生展示:16等份
最后利用信息手段,展示32等份、64等份……,在這個的體驗性學習中讓學生體會到了“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
教師的講解不管有多精彩,課件制作的多精美都比不上學生的親身體驗,通過學生的體驗加強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數學素養。
綜上所述,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深度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在充分的體驗性學習中,使學生感悟數學的本質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直面學習現實,發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平臺,展示自己的舞臺,在體驗中感受學習數學的真諦,享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