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摘要】體驗學習圈模型是來自于美國的大衛·庫伯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他表示所謂的體驗學習模型是由四個連環的階段組成,即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主動檢驗的持續過程。隨著我國教育得發展,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小學也加入了體驗學習的元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將“體驗學習圈”融入到小學品德課程當中。
【關鍵詞】體驗學習圈 小學品德教學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65-01
體驗學習圈的理念主要是將體驗學習劃分為幾個不同但相互連接的階段,而組成的框架模型。它的原理顯示出學習與體驗發生的過程機制,可以啟發學生和教師體驗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正是因為這樣,體驗學習圈已成為了體驗教學模式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理念。
1.體驗學習圈概述
“體驗學習圈”這個特定的名詞,是由美國的庫伯教授在1984年提出來的,它主要是由四個階段理論模型組成,它們分別是: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主動檢驗的持續過程[1]。在整個體驗學習的過程當中,具體體驗是反思觀察的一個基礎,就好像手指碰到了針尖,會受驚或者疼痛,那么這個時候的場景就會變成一種理論或者概念,再通過大腦的演繹推理并且形成一種新的認識,比方說以后你遇到了比較尖銳的東西時,碰到它也會讓我受到同樣的傷害,這種認識或者說是假設要通過未來行動的應驗來檢驗,并且產生新的體驗,比如說以后碰到了鋒利的東西,是否也同樣會讓我受到傷害。上面這個簡單的事實說明,從具體體驗開始在到達下一個新的體驗循環時,是一個連貫且持續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很短暫,只有幾秒、幾分鐘,也可能很長,幾個小時、幾天甚至更久。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每一種體驗學習其本質都是一個全新的學習。
2.研究其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的目標
2.1運用“體驗學習圈”理念和策略開展體驗教學活動設計
“體驗學習圈”的理念是指由四個相互連接的環節所組成,同時是將體驗與學習相互貫通起來,讓學生在體驗的同時,也能夠學習。所以要研究“體驗學習圈”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的探析,就需要將它的理念與策略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本身體驗的同時,也能夠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學習好,以樹立好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規范與習慣。比如說,讓學生自己編排一個抓小偷的話劇,讓學生參與進來,明白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更進一步的加強了學生的法治觀念[2]。
2.2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
通過教室培訓以及開會等等途徑,來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提高運用體驗式教學的能力,關注學生整體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反思能力。這樣做才能夠讓教師真正的明白將“體驗學習圈”融入到小學品德課的目的,才能夠讓教師對這種體驗式授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積極地帶動學生參與進來,因此,要做好這種教學模式在小學品德課中的實施,就需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改進。
2.3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師可以通過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成為課堂上主角,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程實踐活動,豐富、發展生活經驗,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與針對性。想要通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調動起同學們的積極性并非易事,因為學生對于都是文字的東西并不是非常感興趣,因此,需要老師依據體驗式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趣又生動的課堂,例如找一些經典案例,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怎么做,教師以鼓勵為主,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2.4探討“體驗學習圈”的特點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討“體驗學習圈”策略在處理不同課型、不同內容的不同特點。“體驗學習圈”策略在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中的運用是不一樣的,小學和初高中不同,品德課和信息技術課也存在著不同,要想探討它們之間的區別,我們還需進行不同的課程研究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但是我們明白“體驗學習圈”策略無論融入到哪一種學科當中,它都能夠帶領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3]。
3.“體驗學習圈”在品德課中的學習內容
新頒布的部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指引廣大教師需要眼中有課本,心中有學生。注重接駁課文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要求教學既立足課堂,也要放眼社會。創造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采用“體驗學習圈”策略,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角,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實踐活動,豐富并且發展他們的生活經驗。(1)課堂體驗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以體驗(內容)為載體,關鍵在內省明理;教師是導師,引導或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引導學生內省體驗結果,轉化為自己的認知,強化為技能,積蓄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把“體驗學習圈”的理念和策略適當地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創新法治教育形式,形成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養成遵紀守法的道德行為習慣,為培育合格的公民奠基。(2)課外體驗活動設計與實踐為使教學真正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必須使學生再次體驗,讓他們帶著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回到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需要,讓學生透過課外體驗活動,深化課內所得。
4.結語
雖然就目前而言,我國的體驗式學習仍然主要應用于非主要學習的領域當中,比如說戶外教育、服務學習、培訓或者探索教育等等,但是現在也正在慢慢的進入到正式的學科學習當中,早前體驗學習一直沒有融入到主流教育當中,受到了很多方面制約,一個是教育環境的制約,二是教育人員出于對時間等等成本的考慮,三則是由于體驗式學習策略本身就存在很多爭議阻礙了它的發展。在這三個制約因素當中教育環境的制約對它的制約是非常重要的,將來的課堂作為虛擬與實體環境的融合,可以運用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與靈活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環境對體驗學習的限制。我們本次將“體驗學習圈”的策略與《品德與法治》相結合,通過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充分提高學生積極性等方式,對其進行研究,通過課堂和課外的體驗學習讓他們形成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養成遵紀守法的道德行為習慣,并且深化課堂所得,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參考文獻:
[1]嚴奕峰.謝利民.體驗教學如何進行——基于體驗學習圈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4(6):21-25
[2]嚴奕峰.體驗學習圈:體驗與學習發生的過程機制[D].教學新論.2015(4):59-61
[3]許亞鋒,王周秀,馬健.基于體驗學習的未來課堂的設計與應用[J].科教文匯.2015(5):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