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堂樂歌在20世紀初期就出現了,它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經過碰撞而產生的新音樂,我國音樂教育與世界相比較有很大的差別,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教育,對我國的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帶給我國音樂教育的不僅是一種新的音樂形式,更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它雖然出現的很早,但至今都影響深遠。本篇文章就學堂樂歌進行了介紹,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也簡述了學堂樂歌對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希望可以為后者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學堂樂歌 高校音樂教育 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29-02
一、學堂樂歌
1.什么是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是20世紀初期各個高校中傳唱的原創歌曲,這些歌曲,曲風獨特,曲調均由歐洲、美國等外來國家創作,中國人來填詞。沈心工、李叔同等人都是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也開設了音樂課,那時叫作“樂歌”科。所以說,學堂樂歌就是那時候在課堂上唱的歌。因為新課堂的建立,音樂課的形式也變得復雜和多樣化,學堂樂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在當時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的,中國近代的新音樂就是以學堂樂歌為代表的,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模式,以一種新穎的音樂模式向大家傳授課程,是音樂史上的全新突破,它對日后的音樂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2.學堂樂歌的創作手法
在學堂樂歌出現之時,恰好也是維新運動興起之時,學堂樂歌是靠吸取西方藝術曲調而誕生的,受到當時維新思想的影響,學堂樂歌才得以創作,它在音樂創作上也大膽吸取西方所有的東西,只要覺得有用,就會拿來用。這些歌曲都是通過對現成的曲調進行詞的填充而形成的,很少有人能夠既作詞又作曲,從而也反映了當時學堂樂歌編寫人的專業知識不夠硬,作曲技術也達不到一定的水平。例如:沈心工編寫的作品有很多,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黃河》、《從軍歌》、《愛國》等;有直接鼓吹國民革命、歌頌共和新政的《革命軍》、《美哉中華》等,有提倡男女平權,因為他的工作是老師,所以能夠了解兒童的心理,他也編寫了很多兒童歌曲,他所寫的歌曲都盡量用簡單的文字,讓人一目了然,簡單易懂。
3.學堂樂歌的內容
學堂樂歌的內容有著時代的特色,是一種教育改革和資產階級思想啟蒙教育的歷史現象,它通過不同的內容的表現形式,來表達當時對時代的想法和向往。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侵華戰爭的反感,對敵人的憎惡以及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第二方面是表現了他們對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倡導“移風易俗”的民主思想,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三方面表現了他們向往民主和自由平等的生活,反對封建制度的思想感情;第四方面是表現對“軍國民教育”的支持和推行。通過四個方面的描寫來體現學堂樂歌在中國重災重難時刻愛國、愛民的重要舉措,積極宣傳和推行國民軍事教育,體現了以人民為主的民主思想。
二、音樂教育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也跟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變化著,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為了不被世界所淘汰,它必須要不斷創新,當我們用開放、比較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音樂教育,就會發現我們和世界的音樂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存在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似乎不是很重視音樂,只是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副課”難以得到應有的重視,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音樂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達不到,無法將音樂教育開展下去。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觀念陳舊
一些領導、老師、家長和學生的思想意識不夠準確,還是像老一輩的思想一樣,覺得只有好好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認為音樂課只是一門輔修課,不夠重視它的存在,盡管學校為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綜合全面發展安排了音樂課,但是很多學生和老師對它的態度都是消極的,上課也是應付了事,并沒有把它當作真正的課來上,教師對課堂的忽略,也會使得學生越來越厭學,久而久之,音樂離學生越來遠,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越來越少。
2.教學設備短缺
有些高校因為條件不好,甚至都沒有一些好的音樂設備,以至于在進行授課時,不能夠將所有知識都準確的傳達給學生,有些高校有這樣的條件卻不好好利用,將一些設備長期堆在庫房,不拿給學生用,這種現象在各個高校都經常出現。
3.師資力量不夠雄厚
由于每個學校對音樂知識掌握全面的老師很少,很多代課老師也只懂皮毛,這樣上課會降低教學質量,妨礙了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一些鄉鎮學校,音樂教師更為稀缺,教師的專業水平也比較低,本來教室就稀缺,音樂課就讓一些不夠專業的教師代上,這怎么能夠是一堂高效率的課呢?農村中小學教學起點低、條件差、出成效難、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逐漸音樂就會被其他主課替代,幾個星期上一節音樂課都很常見,特別是在快要期末考試的時候,音樂課也常常被拿來當作復習課,對音樂課的考試也沒有嚴格要求,最后,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被忽略,這對學生的全身心發展有著消極影響。
三、學堂樂歌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1.豐富了我國的音樂教材,促進師資力量發展
學堂樂歌的形成是由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一起合成的,它沖出了封閉自守的文化隔絕狀態,它對外來文化進行篩選,汲取有營養的文化,和本國文化結合在一起,這種新形式的音樂也是第一次出現,我們平時在課堂中學到的都是比較純粹的音樂,即全部有本國作家創作的歌曲例如:《青春舞曲》就是中國西部歌王王洛賓在整理西部音樂時,收集的歌曲,或者是全部由外國作家進行創作的歌曲,例如:《雪絨花》是美國作家理查德·羅杰斯作曲,奧斯卡·漢莫斯坦二世作詞,這些比較純粹的音樂都洋溢著自己國家的風格。而學堂樂歌的出現則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既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體會到外國文化的優美。學堂樂歌的出現同時又加大了師資力量的培養,沈心工、李叔同等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都為作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還舉辦了美育音樂會、樂歌講習會等,這些都推動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
2.對專業音樂教育學校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學堂樂歌促進了我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學校的發展,因為音樂總不被人重視,所以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越來也少,因此,各個地方都很稀缺音樂知識掌握夠全面的人,1927年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的成立讓我國音樂教育進入新的時代,隨后各個地方和高校也開設了音樂課程和專業,這些學院和系的建立都促進了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發展,讓我國音樂水平和世界的差距縮小了一截,也為未來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見,它對音樂教育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3.對課堂教育內容進行了創新
學堂樂歌的出現帶動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它通過引進西方優秀的技巧,來豐富我國在音樂教育不足的方面,這種填補讓我國的音樂教育逐漸完善起來,它的新穎模式吸引了很多人,也讓音樂教育逐漸被重視,外國的聲樂技巧、正確的站姿、正確的發聲方法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可以說學堂樂歌對我國的聲樂教學奠定了基礎,利用學堂樂歌帶來的益處,上好一堂音樂課是非常重要的,學堂樂歌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實現了高效課堂。
結束語
總的來說,學堂樂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對音樂教育有促進作用,它是現代音樂教育的開端,它的出現,開啟了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新紀元,它利用自身最大的特點,即結合東西方文化創作出來的新音樂,向我國學生展示了東西方文化的美,許多美麗的歌到現在還在被人們傳唱,還有一些對于音樂創作的意見,在現今作曲時也可以借鑒,學堂樂歌真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它、保護它,希望在今后學堂樂歌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國和世界音樂教育方面的差距也能越來越小。
參考文獻:
[1]馬煜皎.談談“學堂樂歌”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地位[J].成功(教育). 2011(05)
[2]徐林.論學堂樂歌的發展及歷史意義[J].黃河之聲.2011(13)
作者簡介:
韓爽(1988.05-),女,河南許昌人,藝術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