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英
摘 要“現在的文盲不是不認識字,而是不會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自主學習正是符合了時代發展需要。學生不僅要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具備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怎樣使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應先從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做起,充分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自學;質疑;感悟;促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209-01
一、設疑
(一)課前預習設疑
(1)課題入手。題目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集中,是畫龍點睛之筆。正確理解課題,從中得到學好這一課的啟示非常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根據文章題目推測文中探討的問題。
(2)從課后設疑。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習題了解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如《爬爬山虎的腳》一文課后有三道問題:爬山虎長大的葉子有那些特點?是從課后的哪些語句知道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看課后題再聯系文章的題目和課文內容對本課該掌握的重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所在。抓住關鍵疑問對新課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教師用語設疑
教學中如果恰當運用課堂用語,可以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如分析《中彩那天》時,我讓學生針對課文提問,并激勵學生看看誰提的問題最有價值。有的問“父親中彩后,‘我的心情有那些變化,為什么有這些變化?”有的問“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這個道德難題是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個道德難題?……對于提問的同學我用肯定和夸獎的語氣說:“你的問題提的很有價值,說明你動腦筋了。”“你們現在真能問,能問在點子上,能抓住要點了。”這番充滿鼓勵和肯定的話語正迎合了學生喜歡自我表現的心理,他們為了發現問題,必定會開動腦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點,學習興趣十分高漲。在此基礎上我又趁熱打鐵,設疑問:“課文中哪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誰能告訴我?”通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使他們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從而對課文的內容的理解也深入了。教學中教師激勵的語言和適時的點撥,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質疑的能力。
二、導思解疑
(一)朗讀感語,解疑難
課堂上,教師應擠出時間組織學生采取多種形式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意思,感悟其中所含的哲理;感悟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達到“會學”、“善思”的目的。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第二段重點寫了當年圓明園輝煌的景觀,第三段則講述了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在學完課文后,一學生產生疑問:課文為什么不寫毀滅而寫當年的景觀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爭執不下,有的說這樣更恰當,有的說這樣符合情理,他們的理由都不充分,這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聯系中心再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學生做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樣寫不但照應文章開頭,在激起人們對祖國燦爛文化熱愛的同時更增加了對侵略者強盜行為的無比仇恨。這樣的回答不正是教師想得到的嗎?通過反復讀文,學生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二)討論交流,啟疑思
1.生生解疑
生生解疑就是指學生提出問題后由學生自主解疑,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來解決問題。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有的同學問“為什么說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邊人想得多?”我引導學生從前面內容的學習中思考、領悟。由于受學生知識差異的影響,部分學生思路比較狹窄,只是從單方面考慮,而且語言表達不清,這時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解疑,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各小組派代表紛紛發表自己見解。通過全班的交流,綜合各小組的意見,最后做出了結論。通過討論,同學們養成了一種與他人合作讀書的習慣,敢于補充修正別人的意見,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向同學學習,又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的品質。
2.師生共同解疑
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是導師,還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朋友。教師要尊重、寬容、學生與學生交流,創設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說、敢問、敢發表見解。教《新型玻璃》時我讓學生朗讀后分段。學生有的說:“每個自然段可獨立成段,全文可以分為六段。”有的說:“課文分兩段,前五個自然段為一段,最后一個自然段為一段。”大家爭論不休,這時我說:“既然答案不統一咱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看看你們誰分的對吧!”學生非常歡迎老師的參與,他們希望在老師的協助下找出正確的答案,我首先從結構上進行分析。“前五段作者在介紹每種新型玻璃時,都是先講特點,再講用途,它們的結構相同,你們說可不可以把它們分為一段呢?”學生經過老師的點撥,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這時分六段的同學立刻變得垂頭喪氣,我笑著說:“分六段的同學難道你們就自動服輸了嗎?”聽了我的話,這些同學好像又看到了希望,這時我鼓勵學生在從課文的內容上分析,“課文講了五種玻璃的不同特點和作用,因此讓它們獨立成段對不對呢?”老師的啟發使學生豁然開朗,老師這時再問:“那你們說這兩種分法誰對誰錯呢?”學生笑著齊聲說:“都——對。”就這樣教師融入學生中,使學生既學到了解疑促思的方法,又懂得了學習知識要靈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教學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設疑、解疑的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學會學習。這不正是教學的目的所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