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慶華
摘 要: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與生活質量。目前,一些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缺失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對我國高職教育的未來發展及教師的身心健康均產生消極影響。本文以高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為例,在分析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表現的基礎上,探討造成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影響因素,提出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 高職教師 職業幸福感 提升策略
幸福感是與人的需求息息相關的一種主觀體驗,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指標。作為幸福感的主要構成部分,職業幸福感指的是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的過程中,由于自身需求得到一定滿足、能力得到提高、價值得到發揮等而得到的持續性快樂體驗。高職教師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其職業幸福感,不但對自身的生活質量與職業發展有影響,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影響深遠,尤其是直接關乎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質量與發展。本文針對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策略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教育意義與社會價值。
一、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身心亞健康問題比較普遍
因教學工作的特殊性,部分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不樂觀。譬如,長期用嗓過度導致多數教師都患有咽炎;作業批改過程中的低頭過度,致使教師群體中的頸椎病極為突出;尤其是近些年來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開始向多媒體課件制作、網上閱卷等現代化教學方式轉變,電腦的長期使用會誘發各種電腦綜合征,如記憶減退、失眠等一系列神經性疾病。同時,身體的亞健康必然會對心理健康構成威脅,降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職業幸福感。
(二)教學創新力度相對不足
當前部分高職教師對于每日的重復工作逐漸變得消極與冷漠,原先的工作激情所剩無幾。甚至一些高職教師僅僅將本職工作視為謀生手段,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等缺乏必要的創新。諸如高職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一成不變,工作熱情與動力不強,對工作的認同感明顯缺失,難以體驗到職業帶來的幸福感。教學創新力是任何一位教師獲取工作激情的原動力,一旦教學創新力疲軟則會直接造成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對高職院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利。
(三)職業價值感明顯偏低
部分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對自身的職業價值評價較低,缺乏科學、合理、客觀、正面的認知,評價始終處于消極的狀態,工作積極性較差。這種現象直接影響高職教師對所從事崗位的認可度,對各種教學評估難以做到應有的重視,沒有最大限度地獻身教育工作,當然也不可能感受到教育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與愉悅感[1]。職業價值感的地位徘徊,會進一步加劇降低教師的自我成就感,久而久之會對教學工作采取應付與敷衍的態度,這對高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影響巨大。
二、造成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因素
社會地位是影響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教師的社會地位普遍較高,但受長期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民眾普遍更尊重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師。與普通高等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相比,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實際上要低得多,即無論是政治待遇還是薪酬待遇等均相對較低。特別是隨著新課改政策的實施,教師被賦予的職責、要求與期望等“水漲船高”,但高職教師的社會地位并未隨之提升,高標準、高壓力與偏低的社會地位形成強烈反差,高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難以得到增強。
(二)學校因素
繁重的教學任務是影響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擴招使得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一些高校學生數量增加,但相應的高職院校教師數量并未大幅增加,學生多、教師少的不均衡比現象突出,特別是專任教師更是緊缺。師生比例失調,必然會造成教師的教學任務過于繁重,影響備課質量、教學創新等。師生結構失調的現象,不僅僅讓教學任務過于沉重的教師失去職業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阻礙教育目標的實現與教學目的的達到。
(三)教師因素
高職教師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幸福感獲得能力是造成其職業幸福感缺失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的教師需要與領導、同事、學生及實習單位等保持溝通與聯系,這期間避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對于自我調節能力強的教師而言,其無論面臨何種棘手的問題,都會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這對獲得良好的職業幸福感極其重要。另外,清晰的職業理想與信念也是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一項自我因素。
(四)學生因素
由于高職院校屬于高考錄取批次的最后一環,加之近年來高校擴招政策的持續推進,致使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不斷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間接影響了教師對教育職業的認知與認同[2]。另外,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形成的尊師重道風氣不夠濃厚,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崇高感體驗降低,職業幸福感受限。
三、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一)社會要對教師的地位予以充分認可與尊重
從社會層面分析,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高職教育,切實提升高職教師的社會地位,從各方面提高其待遇,給予高職教師公平公正的認可與尊重。另一方面要大力宣傳高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讓廣大民眾認識到高職教師工作的深遠意義,積極創造全社會尊重高職教師的優良環境,促使高職教師對自身價值進行正面評價,激發其發揮自身價值的動力與熱情,不斷增強其職業幸福感。
(二)學校應積極創建人性化的教師工作環境
高職院校可從三方面創造人性化的教師工作環境,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具體包括:一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突破傳統以考核標準為主的教師管理模式,重視教學策略的創新化引導,給教師預留充足的空間與時間開展教學研究,提高工作的樂趣與效率,增強職業幸福感[3];二是創造和諧的教師工作環境,營造尊師愛師的濃厚氛圍,提高教師的職位榮譽感;三是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幫助教師解決子女上學、住房等問題,培養教師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三)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從教師層面探討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路徑可從三點著手:一是教師要制定切合實際且清晰明確的職業規劃,做到細化目標,以此獲得更強的成就感、滿足感與幸福感;二是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身心鍛煉,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使自身的機體與心理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自我調適,充分發揮自身的“正能量”;三是教師要對自我予以客觀的認知與評價,意識到教師崗位的偉大性與崇高性,不因社會中的負面評價而偏低自身的價值性,并定期對教學工作進行反思與評價,促使自身的綜合素養與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從各方面提高職業幸福感的獲得能力。
(四)學生要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應積極引導其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的提升,如逐漸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為教師的課堂講解奠定基礎;努力涉獵更寬更廣的知識范圍,豐富知識儲備,拓寬視野,完善知識架構,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4];不斷提升自我品德修養,養成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幫助教師樹立強烈的職業幸福感。
綜上所述,高職教師作為履行高職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化人員,肩負著教書育人、提升民族整體素質、培養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的艱巨任務。高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作為其工作體驗的重要形式之一,直接關乎教學質量與人才的培養質量及我國的綜合教育水平。尤其是高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越強,其工作認同度與積極性就越高。因此,只有將提升高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作為一項系統的長期工程,鼓勵多方主動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張爽.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途徑研究[J].大眾科技,2018(05):118-119.
[2]楊蓉.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指數的測度與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江西省八所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07).
[3]金一波,李嬌,陶靈芝等.高校女教職工壓力、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及其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02).
[4]王芳,吳仁燕,周穎.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及其提升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