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江
【摘要】新課標倡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更多的關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在教學實施中,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的課堂組織、指導和安排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生才能更高效、優質的學習。這篇文章我將主要談談如何從優化課堂“導入,問題設置,教學形式,教學語言及教學內容處理”等方面來提高高中生物課堂學生參與度。
【關鍵詞】課堂參與度 導入 問題設置 教學形式 教學語言及教學內容處理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159-01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曾說過: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過去的高中生物課堂中,教師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因過于注重學生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這篇文章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來簡述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設計新穎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課堂的導入形式是多樣的,而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不僅能讓學生迅速集中精力,而且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投入本節課的學習中。比如,在講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我先就本節內容設計了一幕關于牛奶是怎么產生的短劇,并安排兩位同學進行營養師與嘉賓的角色扮演,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并把學生帶入了進一步探究的情境中……這樣的新穎導入更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設置問題情境,激疑啟思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過程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課的教學中,好的設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還能拓展學生思路,提高學生主動汲取知識的意識。筆者認為,首先,問題的設置應該遵循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其次,設置的問題要有關聯性、啟發性和探究性,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解ATP和ADP的相互轉化時,我先給學生呈現了一段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材料說明了ATP在細胞總的含量如何?為什么ATP在細胞中含量很少卻可以源源不斷的功能(相互轉化)?ATP與ADP是怎么相互轉化的(借助剛學知識嘗試寫反應式)?結合所學知識及P90圖分析ATP合成和水解時能量的來源和去路(聯系代謝作用)。整節內容的設計上我正是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保持了長期穩定的學習動機,不斷推進學生的學習,同時讓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將相關知識的脈絡有序的串聯起來。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如果學生整節課基本上是在聽,或是偶爾機械性的作答,則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學生不同的參與方式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更高效的去學習。教師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方式加大學生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參與度。
(一)直觀模擬:如在“細胞吸水與失水”部分,我摒棄了傳統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個動物細胞來表演處在不同濃度外界溶液中的可能結果,學生很快就展示出了在高濃度外界溶液中的“瑟瑟發抖”和低濃度溶液中的“膨脹”,有同學甚至把兩腮也鼓大,把衣服撐起來,他們精湛形象的表演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并加深了理解。直觀的演示能極大的培養學生參與課堂的樂趣,同時加深對知識的形象記憶。
(二)小組合作式學習:在學習DNA的結構時,我讓學生嘗試分組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能很好的鞏固知識,并且理解造成DNA多樣性的原因,從而突破難點;由于學生對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總是很難記牢,所以我一般會組織學生進行繪圖或者進行模型制作,并在同桌之間相互講解,相互修正補充,讓他們將知識內化;對于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或是難點知識,通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從而讓學生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不斷感受知識獲取的樂趣。
(三)用眼、用口、動腦、動筆:研究表明,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保持有意注意,同時可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教學是一門藝術,也許我們暫時還沒有找到適合每節課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但是我們只有不斷地思考、探索和實踐,才能讓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才能讓生物課堂真正活起來,才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優質的生物課堂。
參考文獻:
[1]劉玉蘭.結合生活實例,提高生物課堂的有效性[J].中學生物學. 2012(11): 8-9.
[2]盧彥.淺談生物課堂的“問題導學”[J].科教文匯.20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