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娟 董恒
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從成因論的角度,固然有其個人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但基于家庭對未成年人發生最早期且最深遠的作用,本文以家庭與未成年人犯罪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2013年至2014年間 26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調查報告有關因素,利用聚類分析法,總結出易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特點與規律,以期對犯罪預防有所幫助。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人格 家庭教育
作者簡介:史曉娟,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董恒,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39
家庭對情緒心理、人格品行、道德修養、行為方式等都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家庭關系、家庭結構以及家長素質、教育水平、家庭教育、家庭氛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往往彼此關聯,相互作用,導致某種或者某些功能弱化或缺失,從而影響未成年人和家庭之間的聯系,對其心理、行為和價值觀等失去正確導向,進而導致對不良行為或者越軌行為的基礎性約束力弱化甚至喪失。因此,未成年人家庭方面存在的某種偏差或者問題,不僅是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他們再次違法犯罪,甚至多次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易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特點
1.家庭情況:結構不完整家庭及功能失常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更易犯罪。對26例未成年人犯罪的個案分析可發現,未成年人犯罪人的家庭有離異、分居、父母一方或雙方早逝、一方或雙方常年在外務工或工作、一方服刑等情況,此類缺損型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情感控制力弱化,家庭功能的發揮失常。
2.家長素質:家長有犯罪行為或越軌行為及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慣,未成年人更易犯罪。教育素質,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觀念、方法和能力。家長素質的影響因素包括心理健康程度、社會化發展程度、職業、思想道德素養及法律素養等。家長的良好心理素質是子女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家長的優秀品德是子女樹立正確三觀的榜樣,科學的教育方法是家長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的具體體現。
3.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不當致使未成年人犯罪人存在性格缺陷。從26例未成年人犯罪分許看出,其教養方式呈現出寵溺型、乏愛型的兩極偏差趨勢,未成年人犯罪人大多存在自尊心超強、挫折承受力較低、與人相處包容性差易激惹、易歸因他人的性格缺陷。乏愛型即匱乏型撫養,主要是指缺乏充分的物質保障和情感交流的撫養或幾近不撫養,導致家庭成員缺乏互動與情感聯結。如留守及流動人口未成年人犯罪。寵溺型撫養是指撫養中愛的過濫和無原則放縱式的撫養。寵溺型教養方式下的未成年人規則意識差,沒有底線,過于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常侵犯他人的權益或公共利益。如官二代、星二代犯罪。
4.家庭氛圍:家庭氛圍作為家庭環境的構成元素之一,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及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未成年人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親子關系沖突頻繁、家庭氛圍趨于緊張的家庭,未成年人更易犯罪。中國未成年人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重新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關系中,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之間和父母同子女之間的人際關系出現沖突的比例更高、更頻繁,整個家庭氛圍更趨于緊張。
5.夫妻關系:夫妻關系影響未成年人親違法犯罪或遠離違法犯罪:生長在不和睦家庭的未成年人出現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者明顯增多。一些未成年人為逃避不和睦的家庭氣氛,向外尋求歸屬與溫暖,極易受不良交往影響,產生犯罪行為。夫妻雙方有充分交流、情感分享,積極互動,則這種有益的夫妻交流方式會遷移到親子溝通,未成年人的自尊感較高,情緒調控能力較強,性格更加樂觀。
6.情感依戀:易犯罪家庭的犯罪驅動力比正常家庭要大,即家庭作為紐帶的作用嚴重弱化。依戀有兩個核心功能,提供安全避風港與安全基地,以促進未成年人心智化能力的發展。未成年人具備良好的依戀關系對違法犯罪能夠起到天然的屏障作用。反之,和家庭的情感聯結弱化的未成年人被迫通過別的途徑尋找安全感、歸屬感,如抽煙,喝酒,賭博,吸毒或沉溺網絡,厭學,輟學或逃學、曠課,夜不歸宿,不良交往等行為。
二、易犯罪未成年人家庭的負面作用
1.阻礙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形成。家庭功能好的未成年人社會適應性也強。家庭教育不當,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首先是使其人格發展受阻。而未成年人人格發展受阻正是未成年人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主要個體因素。個別未成年人作案方式殘忍,足以反映出善良、正義等人格素質的缺乏。
2.扭曲未成年人心理和性格。人的性格、心理健康有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其影響特別重要。自我中心、孤傲等性格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心理性格機制。而這些心理性格機制往往是家庭教育不當導致的。一些未成年人具有固執偏激、逞強好勝、心理脆弱、抗壓抗挫 能力較差、狹隘自私、輕率魯莽、敏感多疑、易歸因于外界或他人等性格缺陷, 與人相處包容性差使得人際關系緊張。
3.扭曲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直接最有決定意義的往往是父母和家庭。父母是否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指導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將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方式不當,往往使未成年人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在形成過程中出現扭曲。
4.弱化未成年人的社會適應力。社會適應力弱會阻礙人的社會化進程,因此也會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甚至是多次違法犯罪。人的社會化發展首先是從家庭中學習并實踐的。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得當,要實現正常的社會化,培養出社會適應能力強的未成年人,可能性不大。
三、發揮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應有作用
1.缺損型家庭隨結構變化改變教育內容與方法。家庭結構不完整本身并不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決定因素。關鍵在于家長隨之豐富角色,避免因家庭結構變化而致家庭功能失常。例如,離異夫妻如何身兼父母兩重角色教育,使孩子心靈上不致產生失落感。
2.提高家長素質,提升教育水平。家長的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對未成年人的個性、品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素質包括基本素質和教育者素質,基本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等。家長要結合子女在不同年齡階段個性、智力和知識經驗等方面的差異性,有的放矢,有側重性地提供不同的教育內容。
3.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掌握科學的教養方式。現代科學證明,少年兒童時期的教育,尤其是學齡前教育,對形成、塑造一個人未來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而這個時期的教育,迄今為止都不是家長以外的任何人或機構所能代替的。家庭教育重在培養人性,即喚醒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發揮獨特價值,而不是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窄化為監督學習,家庭教育的導向和內容應側重于性格、人格、情緒方面的培養,實現正常的社會化。
4.注重增加家庭和睦,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首先父母等長輩間互相尊重,加強溝通與交流,其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經常溝通與交流。家長應盡力保持和睦的家庭氣氛,加強溝通與交流,對未成年人在成長中出現的各種情況要及時的發現,并采取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親情的可貴。
5.建立和諧的夫妻關系,維護家庭團結穩定。充滿愛的夫妻關系會夫妻關系的好壞影響未成年人的成長和性格。夫妻感情較好,夫妻關系和睦的家庭,讓未成年人感受到溫暖安全,性格更加平和、開朗。反之,不和諧家庭環境中的未成年人,感受不到關愛,沒有歡樂和幸福可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6.加強未成年人與家庭的紐帶或情感聯系,阻斷其失學、失管后過早流落社會的犯罪心理及環境。未成年人與父母關系越密切,其與家庭聯系就越緊密,父母的心理控制力與影響力越強,就越不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赫西著.吳宗憲,等譯.少年犯罪原因探討.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年版.
[3]陳如.未成年人犯罪與社會治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