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姣
摘 要:新課改中提出初中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有效運用“猜想”等教學方法。在講解新課程時,可以先引導學生預習教學內容,在自主預習過程中提出猜想與問題,授課時,先講解知識,然后答疑解惑,便于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識。此外,也可以播放教學課件,學生在觀看中進行猜想和分析,注意力更專注,思維更活躍,進一步提高思考力,最終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猜想”;運用
以往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以講解知識為主,忽視預留時間引導學生猜想,致使課堂氛圍沉悶,難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便會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上教學進度的問題,導致數學教學效率低下,不利于提升教學效果。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以下文章提出運用“猜想”,便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勢必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猜想”的重要性
當前,初中數學教師講解教學內容時,運用“猜想”教學法,創新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先傳授知識,后引導學生依據教材中的知識,提出猜想和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嚴謹、更活躍,有利于鍛煉思維能力和思考力。同時,注意力更集中,更加認真思考數學知識,在教師的鼓勵下,踴躍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使教學氛圍一下活躍起來,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必然會激發學生爭相踴躍表述猜想的熱表,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錯誤的認知,耐心地講解,學生逐漸深入理解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輕松記憶、掌握數學定理、概念、公式等,記憶力和學習能力明顯增強,學習效率也有所提高,勢必會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充分體現應用“猜想”教學法的重要性。
二、“猜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1.播放教學課件,調動學生主動猜想
現如今,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學會運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查找教學資源,精心設計課件,展現出直觀立體的教學內容,將聲音、文字、圖片融為一體,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化、動態化,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猜想和思考,有利于拓展思維空間,進而勤于分析和驗證,主動性和自主性得以提高。例如:在學習“軸對稱”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先查找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制作成內容豐富的課件,借助投影儀播放圖文并茂的畫面,呈現出各種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猜想課件中哪些圖形和物體屬于軸對稱,在教師的啟發下,深入思考和猜想,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正確性,積極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充分了解中心軸的對邊應相互平行、各角均相等,學習中主動表述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體現學生準確辨別軸對稱物體,有效提高辨識能力[1]。
2.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高思維能力
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想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先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猜想”教學法落實到實處,也就是說課堂上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而轉變被動的狀態,主動猜想數學知識是否適用于本題,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認真運用知識求解出答案,不僅學以致用,還在解題的過程中提高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先講解如何求解不等式,之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揮出發散思維,使邏輯思維更嚴謹,并且有自信心猜想,從而依據自己的想法主動解題,逐漸驗證自己猜想,同時,做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必然提高計算能力[2]。
3.引導學生自主驗證猜想
“猜想”教學法的運用,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從而主動驗證自己猜想的知識是否正確,有利于增強猜想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授課前,應先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進行猜想,之后,自主驗證和歸納,教學中不再機械化地傳授知識,更加注重啟發學生猜想和分析的主體性。例如:在學習“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條件”時,學生猜想勾股定理能否判定全等三角形,憑著猜想主動即畫出三角形,用刻度尺量出三邊的長度,就可以運用勾股定理和公式驗證,得出全等三角形中位線是第三邊的一半。然后,使用量角器測量,明確內角的角度不同,以此驗證猜想的正確性,整個過程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識,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猜想”教學法,授課時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該預留幾分鐘時間,引導學生猜想,充分發揮出學生主觀能動性,更加積極地推理數學定理,以此驗證自己猜想的知識是否正確,整個過程有效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從而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長遠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楊金花.“猜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5(31):148.
[2]郝利華.猜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3(16):15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