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變化,國家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級學校培養學生樹立創新型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進行研究,提出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思維的方法,希望對提高初中學校的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思維;培養研究
由于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無法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因此,初中學校需要對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通過數學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從而幫助初中生利用創新思維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意義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在心智上仍有一些缺陷,但在學習和思維方面卻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改善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利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思維,以此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一)創新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環境
初中教師應響應國家教學改革的要求,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予以重視。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將創新思維培養和數學知識教學放在同一高度,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首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不僅要講授基本知識,還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使學生更輕松、更愉悅地學習數學[1]。其次,數學教師還應將數學內容進行創新,將數學內容與實際教學相結合,讓學生自主進行解題和預算,教師只需提點學生即可。此外,教師在選擇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教學效果,還應注重學生解題技巧的創新,并在實際教學前列出教學大綱,在結合學生具體學習情況下開展教學工作。教師還應對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形式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從而為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例如,在講到初中數學幾何證明這一部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添加輔助線的方法計算幾何面積,并且由于輔助線添加位置的不同,其解法也不盡相同,從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會因此而提高。
(二)創新教學形式,加強師生雙向交流
現階段大部分初中學校的教學方式都是填鴨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成為教學的主體,只顧一個人在講臺上講述知識,而不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部分教師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里,35分鐘都在講課,只是偶爾進行提問,學生回答后再予以評價。這種教學方式很顯然是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無法發揮主動性,長久下來,學生會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堂的氣氛也會逐漸消沉,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也難以得到提升[2]。為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化主動為被動,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加強與學生的雙向溝通,引導學生自主發散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在講到某一知識點時,應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然后教師需要適當地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的解題思路,以此來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此外,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淡化自身在課堂上主導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幾道數學題,并讓學生到講臺上講授這些題的解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提升,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創新作業審批環節
課下作業也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課下作業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對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有所幫助,這種教學方式也與創新教學的要求不符。為此,初中教師應對作業審批環節進行創新,以此來改善傳統作業審批環節存在的不足。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預留作業,并讓學生進行作業批改,從而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及時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樹立創新思維。
(四)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想要在課堂教學期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應借助現代先進技術和設備,開展信息化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絡教學、網絡答題、網絡考試等。不過教師在應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教師需要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信息化教學課程,使信息化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具效
果。第二,教師要合理安排信息化教學時間,不要讓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第三,初中教師在使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時,應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其符合信息化教學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現階段初中學校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對初中數學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使教學形式可以滿足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需要,從而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俊蓮.淺談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學周刊,2018(17):85-86.
[2]張麗穎.淺談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生物技術世界,2015(3):159.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