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環
摘 要:從時下的課堂教學來看,始終圍繞考試而教的現象仍然不在少數。顯然,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真正從學促進學生自主地開展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發展;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等,還要強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和提升。這不僅是為了完成新課標的規定,更是我們對學生今后發展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負責。所以,我們要提高認識,在課堂教學之中,注意對學生這種自主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過程,強化思考
就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而言,最不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或獨立學習進行培養的,莫過于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種教學方式,目前我們的很多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種方式,在短時間內見效快,學生普遍都能夠考出較為理想的成績。但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儼然是在高壓的態勢下所進行的被動學習。作為同為課堂活動主體的他們的這種地位,事實上被完全剝奪。
從教學實踐來看,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習的學生,往往后勁不足,隨著學段的增高、知識的加深,他們中的很多就會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盡量避免采用這種方式。這不僅是對學生負責的一種表現,也是讓自己不疲于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正確選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那種通過知識呈現讓學生接受的過程,轉變為通過引導讓他們經過思考從而自主去發現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多動腦筋多思考。
教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這一知識點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1)先對學生進行啟發:結合過去計算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有關知識,想一想,屏幕上的兩道題目分別可以按怎樣的順序進行運算?(2)要求學生任選其中一題,嘗試著去做。短暫時間后,指名兩位選題不同的學生進行板演。(3)引導小結:先由學生自主小結,然后,小組內交流。在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再作結。(4)實戰練習。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自己所選擇的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再指名板演,余下的同學在下面完成。不難看出,這樣的設計多是在強化學生主動去思考的前提下,然后再讓學生動手去做、動口去說,這就真正做到了對他們主體地位的尊重,讓他們能夠自主地經歷學習過程。
二、小組合作,展示自我
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激活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必須首先落實好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問題。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體現,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字面上,而應真正落實于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每一活動之中。那么,在課堂教學之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才能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去學習呢?筆者認為,優化小組合作學習,就可以很好地達到這一點。
課堂教學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它可以在小組內部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環節做得更為優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充分調動組員,在他們在互相交流和討論中,獲得共同的進步。而這兩個方面,學生都是以主體的地位和角色存在。無論是向組員發表自己的意見展示自己,還是與組員間交流看法提升認識,這都能體現出學生自主性的存在。
教學“0的加減法”這一內容,筆者主要就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來進行的。本課時教學,筆者共設置5個教學環節。教學的重心在第3和第4環節,而這兩個環節,皆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的。其中第4環節,筆者是這樣安排的:(1)看誰最棒。這一環節通過有挑戰性的練習,激發學生主動性,加深他們對算理的理解。(2)勇奪小紅旗。這一環節主要是小組間進行比賽,爭奪冠軍。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他們去積極體驗。(3)看誰最能說。主要做法是,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通過評比,選出優勝者。這樣的設計,注重讓學生都可以很好地展示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去贏得機會,這就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
三、強化探究,引導發現
學生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欲望也是不斷增強的。特別是對五、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一點表現得就更為明顯、更為突出。對于這兩個年級的學生而言,不論是他們的學習力方面,還是情商、智商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為此,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靈活地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
實踐證明,無論是在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方面,還是促進學生整體進步方面,這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在學習新知環節,筆者就采用探究式的教學設計。比如,在如何列方程方面,筆者就改變慣常的由教師來講解的做法,引導學生經歷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由學生自主探究獲得認識,與教師的講解相比,來得更為直接、更為高效。所以說,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的關系,更有助于培養和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參與獲得持久的學習能力,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他們自主去學習。實踐證明,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孫西遠.素質教育之殤[J].當代教育,2017(4):134.
[2]項賢明.“個性化發展”當成為教育改革主體詞[J].師資建設,2017(9):1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