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萍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深入,加強對初中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將生態教育滲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成為了教育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全面依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各種特點和教學內容來講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的活動以及生態文明的相關訓練融入其中,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提升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關鍵詞】生態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 ?滲透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生態教育在初中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18]GH040。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071-01
在當今時代下,生態教育已經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在實際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將生態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有效融入,讓學生能夠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獲得深入有效的生態教育培養。為了提升生態教育在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入效果,教師們必須要加強對教學方式的研究,創新教學理念,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從而提升生態教育的水平。因此,本文首先對現階段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生態教育融入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教育滲入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
一、現階段生態教育滲入到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情況
在當前我國初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實際開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與其他的教學科目不同,這門課程不能僅僅依靠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需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情況進行長期的評價。所以說,與其他的課程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將生態教育滲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也無法對滲入情況進行全面有效的評價。具體的來講,目前生態教育滲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典型的問題:首先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忽視生態教育目標而過于重視認知目標。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開展的目的是為了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態文明作為當今時代下最為重要的素養之一,理應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往往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學生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掌握上,而對于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卻不夠重視。這就造成學生盡管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卻不明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保護環境、建設生態的積極性;其次,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缺乏正確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單向輸出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機械的講解,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聽講,不但不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也嚴重的抑制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導致學生逐漸產生厭學心態。
二、生態教育滲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策略分析
當前在開展生態教育滲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主要存在缺乏正確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不合理兩個方面的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入手,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正確認識生態教育的重要性,將生態教育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創新,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特點來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和完善,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具體的來講,生態教育滲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將生態教育滲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準備環節之中
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們必須要清楚的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們掌握基本的理論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相比于其他各種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情感價值、綜合素養的重要陣地,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讓生態教育體現在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為生態教育的融入創設合理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
2.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導入環節進行優化,為生態教育的融入提供前提
課程導入環節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快速的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對課程開展的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說,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針對生態教育的特點和需求,對課程導入環節進行優化和完善。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們必須要針對課程的具體內容來設計合理的導入語,從而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共鳴,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的調動起來。從而為后續教學環節的展開提供便利。
3.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必須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的結合起來。生態教育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有將生態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充分的融合,才能夠有效的提升生態教育的水平。特別是要實現情感教育與生態教育的結合,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情感和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具備了應有的情感,才能夠做出相應的行為。這與生態教育的目的不謀而合,生態教育培養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們養成正確的生態意識和觀念,充分的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夠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行為。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將生態教育意識的培養與生態文明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活動中來培養生態文明意識,進而引導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4.加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課外活動的開展
與其他的教學課程不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僅僅依靠課上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為,課堂教學中往往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太多的實踐留給實踐教學。因此,必須要通過開拓課外空間來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教學力度。再加上生態教育與社會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將生態教育滲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更要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一些社會實踐,讓他們在社會活動中更加深入的理解相關的理論和知識,激發他們生態文明意識,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的來講,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加強初中生的生態教育,將生態教育滲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已經成為了初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正確認識生態教育的重要性,積極的將生態教育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學方式的優化和創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培養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進而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霍洪寶,劉文文.法治文化教育對公民生態意識塑造研究——評《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實例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8(10):111.
[2]許思云.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研究[D].中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