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克寒
摘 要:對高校創新創業進行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加強高校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實現高校的創新機制改革就要培養更多的專業性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高校“雙創”體制改革下強化對“雙創”教師的培養力度進行針對性的論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何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創新創業 高職院校 專業能力
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體制相結合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增強我國的創新能力也有深遠意義。進而推動“中國夢”偉大理想的實現。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里提出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探索,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前新時代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路徑。而高等院校的創新性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畢業生綜合能力,能夠順利地幫助大學生在社會就業。
高等院校是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機構,對于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標的關鍵,教師是創新教育的主導者,對于實現創新創業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雙創”背景下培養高素質的“雙創型”高校教師是實現改革目標的關鍵:“雙師型”教師是實現雙創戰略的根本保證;“雙師型”教師推動“雙創”改革的進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旨在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創業型人才,體現人才的實用價值。根據這一根本目標,要求教師擁有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激勵學生通過有效的社會實踐,全面提高個人能力,因此,傳統的專業授教行為已經無法滿足雙創目標的實現,就要將高校教師不斷培養為“雙師型”教師。
一、“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內涵
“雙師型”教師的概念針對一直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而提出,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據此提出了“以增強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高職教育發展理念。由于“雙創”戰略目標提出較晚,“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還不太全面,雖然對“雙師型”教師內涵有了一定的探討,對于這一類型教師應有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術做了廣泛的概括,但是還沒有進行系統化的歸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內涵界定。這一類型教師內涵的定義,有許多定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提出的概念界定,比如最基本的四種論述即:“雙來源”論、“雙職稱”論、“雙能力”、“雙證書”論,并由此衍生了一些其他理論,如:“多師型”、“雙疊加”、“多元型”等(曹曄,2007;賀文瑾,2008;陳鵬,2017),這些理論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對于“雙師型”駕駛概念的界定是比較廣泛的,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界定。每一種理論概括比較側重一個方面,還沒有一個全面的定義。因此,“雙師型”概念的界定需要高職教育理論界的進一步研究和深化。
在“雙創”戰略目標要求下,高職院校應將“雙師型”作為人才培養目的。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水平,同時又要具有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其次,具備優良的職業和行業素養,不僅擁有理論功底,亦具備良好的實踐閱歷,良好的經濟素養,具有綜合性的經濟學常識,對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相關知識性概念能夠全方位的解讀,此外還要求具備創新性市場觀、質量觀等微觀經濟學知識;再次,具有一定的社會溝通、協調組織能力,具體要求不僅能夠協調校園內的各種關系,還要對企業和學校從業人員做好溝通工作;最后,要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緊跟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步伐,能夠不斷創新,并鼓勵學生根據時代要求參加各種實踐性的創新活動。
二、“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的挑戰
(一)“雙師型” 教師結構不合理
調查顯示,天津市高職院校約30%的教師屬于“三門教師”,即:家門、大學門、高職院校門。主要問題在表現為,高校年齡結構有待合理化,表現為青年教師較多,資歷豐富的中老年教師數量較少;職稱結構有所不足,以初、中級職稱為主,缺乏高級職稱;此外,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配比不合理,實踐教師數量較少且能力欠缺,甚至一些高職院校出現了理論課與實踐課分離的現象,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背向發展。
(二)“雙師型”教師培養目標不清晰
“雙創”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職院校對教師培養要求亦立足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標,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方法上,對于教師的培訓只是注重了理論,而忽視了創新創業的實踐要求,教師素質與能力還不能滿足“雙創”戰略的要求。
(三)“雙師型”教師存在綜合素質低下
當下,高職院校的主要問題表現在“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綜合素質低下,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往往在教學實踐中忽視對教學規律的探討,致使在教學中沒有自己的特點。另外,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匱乏,沒有穩定的人才輸送渠道。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是創新實踐太少,高校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造成社會優秀人才進入高校受阻,“雙師型”教師人才更加緊缺。
(四)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聘用制度標準還是本科依據,這一標準的很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更好地體現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不能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職稱評聘標準。另外,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短缺,思想落后,觀念不能緊跟時代潮流,教學方式有待創新。
三、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路徑
根據“雙創”戰略目標,構建“雙師型”教師專業標準,并以此為準則,全面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要強調以下幾點:優質教學、教師專業素養提高、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針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包括:專業倫理與信仰、專業知識、專業實踐以及教師的“行業專家”特質以及在創新實踐中將學生的角色不斷社會化,也是教師專業標準的主要要求。
(一)重視專業教學能力
教學質量是教學的核心,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了什么”, “學得如何”,“他們在課后的收獲是什么”。這些疑問的設置對于實現優質教學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些問題的設置以及優質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與“雙師型”教師有很密切的關系。所以,教師是實現優質教學的關鍵。在培養“雙師型”教師標準時,將優質教學作為重要依據,根據優質教學的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相應的標準,對教師專業能力給出了詳細規定,包括專業知識水平、專業實踐能力、專業內涵等,這些規定的具體化不僅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據,而且“雙師型”教師也能在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可,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
(二)關注專業發展方向
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確定教師的專業性發展方向。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點和各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師發展專業方向和內容,這樣為培養“雙師型”目標提供了準確的定位,幫助教師制定合適的、有助于教師專業提升的發展計劃,形成統一靈活的教師評價體系和職業動態目標。轉變教育觀念,將傳統型教師轉變為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高職院校教師,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明確“雙師型” 教師專業標準建設內容
對于“雙師型”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應將“實踐性知識”放在首要位置,有效解決實踐問題,綜合體現課堂教學與行業實踐的有機結合,讓教師擁有較為豐富的實踐行為。高職院校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的實踐培訓機會,將創新創業實踐逐漸融入教學中。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就是要將教育教學與創業實踐相結合,根據創新創業的要求,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實踐課堂,實現教師的綜合發展。
(四)建立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激勵體系
根據“雙創”目標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和科研能力,所以,高職院校就要建立完善的目標激勵制度,鼓勵教師進行科研實踐,高職院校為教師提供便于實踐的平臺,加強校企合作,在科研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比如建設職業創新孵化基地,對于加強教師創新能力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平臺;還可以擴大師資隊伍,提高教師隊伍,在社會中廣招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崇剛,蘇丹.基于“三創平臺”融合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6).
[2]伍金庭,程艷.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與創新創業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3):78—79.
[3]李夢卿,楊秋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14):24—28.
[4]孫翠香.“雙師型”教師專業標準構建:背景、理念及內容架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