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對小學一線教師來說,古詩詞教學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課題。之所以說簡單,是因為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數教師選擇讓學生讀通詩句,說出釋意,解釋重點字詞,然后熟讀成誦。但是古詩詞在教學中其實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源于文言又高于文言,并有自己的韻律。為了將這種“復雜問題簡單化”,從《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案例分析入手,立足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深化意象,營造意境,賦予詩歌“色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色彩
小學古詩詞教學雖然相對于中學古詩詞教學簡單一點,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多流于形式。而且古詩詞教學側重以考試的形式進行教學評價,于是教師更加把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解釋、詩文的直接背誦以及理解性背誦中。大部分時間浪費在學生的死記硬背,以及一字不差默寫古詩上,使古詩詞教學陷入了誤區。
本文以《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例,將現代文與古文融會貫通,使古詩詞教學既不背離教學目標,又能夠展現出中華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詩歌添上色彩。
一、詩歌的底色是寫詩的地點
在記敘文中,地點是記敘六要素之一。古詩多數是“有感而發”,那么創作的地點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靈感來源。例如《觀滄海》是“臨碣石以觀滄海”,《登鸛雀樓》是“鸛雀樓”的“依山盡”和“入海流”。同樣的,“兩個黃鸝”不是花園里的黃鸝,更不是大馬路邊的黃鸝,這個時候,讓學生了解本詩的創作地點——杜甫草堂,無疑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感知基礎。配上草堂的圖片,“黃鸝”是草堂的黃鸝,“白鷺”是草堂的白鷺,“千秋雪”是草堂的千秋雪,“萬里船”也是草堂的萬里船。而這一切的關鍵是——草堂,是杜甫的草堂,是杜甫寫詩的地方。
二、生字學習也要有不一樣的色彩
“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元素,是支撐語文學習的關鍵。教材改版,改變了先學拼音再學生字的老模式,讓學生一年級一入學就開始學習生字,這無疑是強化了漢字的地位。那么,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生字的地位也要提升。而古詩詞教學又和現代文閱讀教學有較大區別,尤其是在古詩文言中,有很多類似“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生字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會寫,還要能會說,甚至能從一個生字中學習更多古文學的精髓與底蘊。
讓學生去朗讀、去認知、去默寫生字,在古詩詞教學中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能夠“識字斷意”,甚至是“舉一反三”。這就要求教師在生字教學中更多地從“構字法”的角度出發。例如本課例中生字“鸝”和“鷺”,分別是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字,但是它們都有偏旁“鳥”,于是便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生字都和“鳥”有關。生字“絕”本義是一束絲線分成兩段,順勢引導學生理解“絕句”,并補充“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的文學常識。生字“吳”的學習可以用聯想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例如吳國、夫差、東吳等,串成思維流。用這樣的方式學習生字,字便不再單單只是一個字,而是一個個行走著的色塊,能渲染出更豐富的古典文化色彩。
三、五顏六色的景物
古人眼中的春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這樣的圖畫不是一種簡單的色彩能夠構成,就像在古詩教學中,意境的構成往往依托于一個個意象。那么,如何詮釋出意象的色彩便是古詩教學的重要環節。古詩的魅力,是詩中句句皆有畫,將這些畫面融合在一起,便是整首詩的意境,也是整幅圖畫的美景。
如何將賞析古詩與教授古詩糅合在一起?首先,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給每句詩都加一個小標題,讓每句詩都成為一幅圖,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用畫筆切實畫出這幅圖畫。以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例,學生給這幅圖起好小標題,展示出自己畫的配圖,按照教師給定的句式:“讀 ? ?,我仿佛看到了 ? ?,聽到了 ? ?。”通過這種描繪畫面的方式,既能夠從學生的語言中判斷出對詩文理解的準確度,又能較好地聯系學生的語言表達,拓展學生思維。
為了讓畫面和詩文相得益彰,還可以通過展示描繪的畫面讓學生猜一猜是哪句古詩。在讀古詩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畫面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首古詩中,感受“黃”“翠”“白”“青”四個字描繪出的春天的畫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那么,色彩的作用在這里便更加突出。為了突出對比的效果,教師在此處教學環節的設置上,選擇了給黑白畫布涂上色彩的方式。鸝、柳、鷺、天、窗、嶺、船,這些豐富的意象已經足夠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教師用白色粉筆在黑色畫布上畫好這些意象后,讓學生根據古詩和自己的理解為這幅圖配上色彩,于是在學生的手中,一幅色彩斑斕的春日美景圖躍然紙上。
四、虛實相生的夢幻色彩
詩歌的美,美在意境,更美在虛實相生的夢幻中。本詩中實寫與虛寫的表現手法也是一處亮點。在構圖中“兩個”黃鸝可以畫出兩個,“一行”白鷺可以確定是一行,不是兩行,但是“千秋”的雪,“萬里”的船是學生無論如何也無法用畫筆所能精確描繪出來的。這時,虛寫的夢幻性便應運而生,讓思維所到之處,皆成色彩。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跟上新課改的步伐,不能再以簡單的識字、背詩、翻譯詩句為目標,而是要將古詩詞教學與古典文化結合,探究底蘊,感受意境,以準確感悟出古詩中蘊含著的美麗色彩為歸宿。每首古詩都是一幅畫,每句古詩也是一幅畫,那么每一節小學古詩詞教學課堂也應該是一幅畫,而教師便是那個布景師,帶領著學生為這黑白的畫布涂上絢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耿楠.小學古詩教學之我見[J].黑河教育,2010(5).
[2]何梅芳.在古詩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J].小學教學參考,2008(6).
[3]曾慶榮.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