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孫楊勝楠
摘 要:眾所周知,“非連續文本”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本形式,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實施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語文閱讀方法,還可以使學生繼續深化連續性文本學習,提高閱讀能力。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第三段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實施的非連續文本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進入了誤區,限制著教學質量的提升。對第三學段非連續文本閱讀教學的誤區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第三學段;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誤區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第三學段的語文閱讀目標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使其能在語言文字和圖片分析的過程中,探尋到有價值的信息。在此指導下,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對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給予了重視,但受其對非連續性文本認知的限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甚至導致非連續文本教學走進了誤區。要想培養第三學段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技巧,我們需要分析誤區,以此探尋有針對性的培養對策。
一、教學目標指向不清,易淪為連續性文本教學
教學目標是教師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指導,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在當前的小學語文第三學段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因為沒有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隨意指導閱讀,出現了連續性文本教學替代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問題。比如,在一次產品說明書專題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無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設定了連續性文本教學目標,并照搬傳統的連續性文本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具體的做法是: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讀文章,做閱讀筆記,接著結合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則詳細地介紹篇章格式、寫作目的、中心大意等內容。如此教學,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要求是相違背的。因為產品說明書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常見到的一種是實用類文本,在進行非連續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回歸文本,為學生指出哪些內容是不能忽視的,哪些是可以忽視的。如此為學生指出閱讀的方向,使其在自主閱讀、自主分析、自主領悟的過程中建立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在此學生感知的過程中,教師同樣要參與其中,對其進行指導,彌補學生的認知不足。接著,給予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引導其在小組中交流產品說明書內容,按步驟將其表述出來。如此才是合理的非連續文本教學。
二、將單一的講授方式用于不同類的閱讀題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因為對非連續性文本認知不深刻,出現了扭曲非連續文本教學目的的情況,以敷衍塞責的態度應付教學,僅僅是點到即止,采取同一種方法機械地講解不同的文本形式。如此情況,完全忽視了連續性文本閱讀向非連續文本閱讀技巧的過渡。比如,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教師拿著文本,直接向學生講解其中的語言文字、語句內涵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被剝奪了閱讀的主動權,其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難以掌握有價值的語文知識。而且,在此過程中,其也難以體驗到非連續文本閱讀,最終導致其將非連續文本閱讀與連續性文本閱讀混淆在一起,在自主閱讀的時候,直接按照連續性文本閱讀方式分析語言文字,感知文本內涵。由此,在組織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打破常規的限制,立足不同種類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使其在閱讀中獲得有效發展。
三、易受冷落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資源
教材是教師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載體,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分析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不乏非連續性文本,但是細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非連續性文本的篇幅并不起眼,題材也是有限的。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有些教師覺得換一種教學方法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繼續采用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非連續性文本教學遭到了冷落。既然教材中非連續文本有限,那么,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實現閱讀內容的豐富。豐富且有趣的閱讀內容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主閱讀。如此閱讀的實現,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還使學生在日積月累中積累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經驗,掌握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技巧,從而提升了閱讀水平。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把握教育改革時機,立足課程標準要求,對非連續文本閱讀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回歸教學,發現當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此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分區連續性文本閱讀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針對不同種類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本資源,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蘇小穎.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培養的教學研究[D].集美大學,2019.
[2]胡群芳.淺析非連續性文本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1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