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勇
摘要:繪本主要是通過圖畫來描述故事,不像傳統平鋪直敘的方式,采用多姿多彩的圖畫語言,結合類似暗示、隱喻的方法,將要表達的含義隱藏在圖畫背后。因此,繪本中任何一張圖片都不是表面所看到的樣子,都潛藏有更深的含義,值得進行更深入地探討。
關鍵詞:繪本閱讀;插圖;意象;互文
意象既可以體現事物自身,同時也能夠反映人們潛意識下的心理活動。對于兒童而言,目前只是停留在單純閱讀繪本的層面,對繪本背后潛藏的深意并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富有趣味的閱讀,逐步領悟更深層的意義,從而獲得繪本閱讀的整體感知。
一、借助插圖,感知故事情節
(一)把握圖畫細節
繪本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圖畫和文字。兩種不同表達方式背后都有自己的意象。繪畫本身的可塑性意味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象,可以代表現實的空間,也能夠代表想象的世界。
通常要求繪本最少要包含三個故事,分別是文字、圖片以及文字和圖片結合所表述的故事。我們讀繪本,其實讀的是第三個故事,即圖片和文字的集合。不同于傳統的文字,繪本的作者一般都會用一張圖片來表述豐富的情感,讀者第一次閱讀基本很難抓到畫面所隱藏的更深層次含義,但靜下心來,便能夠體會到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因此,對繪本的閱讀必須心細,慢慢推敲,尤其是認真研讀其中的圖畫。
對于孩子而言,都具備讀圖的天賦,圖片給孩子留下的印象要遠比其他途徑的印象深刻。語言以及畫面共同構成故事,通常兩種通俗易懂的形式讓兒童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故事情節。圖像和語言并非單獨存在的,二者之間存在聯系,如果能夠將語言、圖像有效融合為一體,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就拿約翰·伯寧罕的作品《和甘伯伯去游河》來說,這個故事非常簡單,甘伯伯住在河邊,擁有自己的小木船,有天他決定撐船去河里玩耍,兩個孩子、兔、豬、狗、山羊等紛紛提出要一起上船。最初他們都嚴格遵守甘伯伯制定的秩序,但后來慢慢地忘記了,導致船翻了,船上都有人都掉到河里。甘伯伯鼓勵大家游到岸邊,然后將衣服晾干。同時,甘伯伯還熱情歡迎大家到他家做客,而且還提出等過幾天的時候大家再一起坐船到河里玩耍。細細看圖,會發現這本書的繪圖略微粗糙,都是線條粗略勾勒,大塊的用色,像兒童畫。然而隨意涂抹出的色塊卻能體現光與影的變化,給讀者一種隨心所欲、靈活多樣、富有想象的感覺。通過單色素描的手法將甘伯伯劃船的路線以及周圍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彩色單頁就像裝飾畫一般,給人一種不一般的感受,明暗交替其實也是在告訴讀者故事演變的節奏,使整體視覺效果更豐富。如果仔細觀察野兔的眼睛、周圍花、大樹的形狀、天上白白的云朵,以及扉頁上的遠景圖,這些事物表面上雖沒有聯系,但細細品讀會發現彼此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完全體現了作者獨特的匠心。
(二)注重反復閱讀
重復是繪本故事講讀的必要構成,有時是修正遺漏或誤讀,有時是對匆促閱讀的補償,更多的可能是閱讀愉悅和快感的再次及多次體驗和回味。對兒童來說,這些都是有意義的閱讀環節和過程。
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細讀也是有技巧而言的。通常第一遍圖多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希望通過快速翻每一頁了解整個故事。但當第二遍閱讀的時候,速度會慢很多,在讀完文字的時候,會細細地品讀圖片,然后真正思考文字以及圖片各自所表達的內涵。而到第三遍閱讀的時候,往往就不再關注文字,只看圖片,通過分析構圖、色調、技巧以及顏色等挖掘作者想要表達的更深層次內涵。等到第四遍閱讀的時候,就是看所有的圖片,把圖片聯系在一起,挖掘前一張圖和后一張圖之間的聯系。
如《爺爺一定有辦法》,小男孩約瑟一家住在木質的房子里,爺爺把約瑟的毯子改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紐扣。特別有意思的是,在畫的下方,作者留出了一條長長的通道,畫了老鼠一家的故事,這條線索與主干故事平行發展。第一遍讀繪本,孩子們的閱讀會集中在爺爺對布料的改造和利用上;讀第二遍的時候,他們會發現故事的主人公還有約瑟,約瑟一天天在成長,長大了的約瑟可以用紐扣做材料寫一個奇妙的故事;第三遍讀繪本,把視線離開文字,放在圖畫上,還會發現老鼠一家的故事;再讀繪本,能發現圖畫在文字之外還講述了很多內容,約瑟的其他家人,他們一家的生活和勞動情形,在約瑟因為紐扣丟了而難過的那一頁,他們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安慰……指導孩子們細讀繪本,會有很多的發現,讓閱讀過程充滿驚喜和趣味。
二、借助意象。升華閱讀體驗
(一)感受意象,層層深入
經典繪本《愛心樹》充滿著愛,卻帶著淡淡哀傷的感動。書的開頭,高度凝練:“從前有一棵樹……”這到底是一棵怎么樣的樹,樹的樣子、樹的成長經歷、樹的心情……什么都沒有提到。但是,在閱讀過程中,孩子們大多會把這棵樹看作是母愛的化身。故事的結尾言簡意賅:“男孩坐了下來,樹好快樂。”樹上的蘋果被賣完了,樹枝被砍光了,樹干也被砍斷了,自身都快一無所有了,但還是那句“樹很快樂。”怎不令人感動?是啊,哪種愛能讓樹奉獻了一切還無怨無悔呢?就算沒有老師的引領,孩子們也能根據“樹”這一意象,讀出這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一則關于索取與付出的寓言。
但是,這本書就這么簡單嗎?
樹將所有的一切都給予了男孩,這對男孩來說意味著什么?繪本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男孩,成長到青年、中年,即便最后成為老人,樹也一直用“boy”來稱呼他。“boy”的稱呼只是簡單的親昵,還是說孩子精神上根本就沒有長大?樹給予孩子的太多了?還是孩子向樹索要的東西太多了?樹的犧牲到底是真愛嗎?這種精神值得被贊譽嗎?
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把握了圖畫細節,并反復閱讀之后,我引導學生這樣思考:“樹的這種無私的愛,你們在哪也感受過?”“你們覺得樹像我們生活中的誰?”最后,引導孩子思考:“故事中的男孩是不是索取太多了,這樣好嗎?”讓兒童聯系自己的生活,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對于繪本意象的解讀,對于繪本內容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二)觀照自身,獲得成長
例如李歐·李奧尼的繪本《小黑魚》,這是一場美不勝收的視覺饗宴。在海的某個角落生活著一群魚,其中只有一條魚是黑色,其他都是紅色的。某天金槍魚將所有紅色的魚都吃掉了,小黑魚逃走后獨自一人游蕩在海中,剛開始他極其孤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黑魚逐漸開始遇到很多新奇的事情,接觸更多其他朋友,他不再孤單。在游走過程中,小黑魚偶遇一群躲在礁石后的小紅魚,黑魚告訴他們可以按照大魚的形狀游蕩,小黑魚擔當他們的眼睛,就這樣他們在清晨、中午不停地游走,最后把大魚也嚇跑了。
這本繪本的主題,看似很淺顯,是一個關于齊心協力的故事,但作者想表達的含義更深。
繪本中用了七頁的篇幅,講述了小黑魚在海中流浪的經歷。作者在這七個場景中都將各個生物的奇異之處描寫得有趣生動:水母就如同彩虹般的果凍,大龍蝦就像機器一般,還有粉紅色的海葵等。小黑魚在不斷游蕩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新的朋友,他逐漸發現原來世界是非常美妙的,有很多跟自己一樣的朋友,這些都是一件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給他孤單游蕩的道路增添了很多樂趣。在這七個場景中,有很多隱喻的運用,“深海”是“令人害怕和孤獨的社會”,“小黑魚”是“弱小的另類”,“金槍魚”是“強大的困難”,而其他像“水母”和“大龍蝦”等生物,屬于“社會上與眾不同的人和事”。作者想跟我們說的話都隱藏在這些隱喻里面了。小黑魚這才真正了解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它開始成長了。
三、借助互文。拓展意義空間
互文理論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在經過十幾年發展后逐漸形成比較成熟的文本理論。該理論指出,語篇構成離不開文本將其他文本納入自身,參互方式直接決定了文本的整體格局。互文研究的方法既可以清楚地揭示語篇結構以及規律,同時還有效運用了語言,對理論進行了非常透徹的分析。該理論立足于全新視角構筑起文本世界,提煉出文本間的空間結構和互動關系。
“互文”中的“互”主要指的是當前文本和之前的文本間存在組合、共現以及重寫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為文本以及源文本彼此之間相互依存,在不同層次之間存在特定結構關系。其中的“文”表面是集合名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事實上包括兩部分,即當下文本成分以及源文本成分,二者之間互為彼此的前提。
繪本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要表達內容呈現出來,繪本彼此之間不可避免存在“互文”的情形。部分繪本中除描述的故事外,還隱藏著其他繪本的故事,比如,繪本《我爸爸》,爸爸和大野狼的對峙時,樹后還躲著小紅帽和三只小豬;有的是某幅圖畫還隱藏著另外一個繪本的圖畫。比如《月亮晚安》,小兔子房間的照片圖片來自另一本繪本《逃家小兔》;有作者把故事內容非常接近的繪本組合成一個系列,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親情系列的繪本,如《我爸爸》和《我媽媽》。
對繪本文本間“互文性”進行解讀,會大大拓展文本的意義空間,使得繪本的內容變得更為豐盈。
(一)繪本文本內容交互
繪本隱藏著其他繪本所描述的內容,這種互文現象出現較多。比如,《我爸爸》繪本在描述“我爸爸什么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時,旁邊的配圖是爸爸單手叉腰,并指著大灰狼大罵,大灰狼聽在爸爸的威嚴下灰溜溜地逃走。對于粗心的人來說,這個故事到此結束,可以重新閱讀下一個故事。但有些心細的讀者會發現繪本中描述的大灰狼和小紅帽中的大灰狼、三只小豬中的大灰狼是同一只狼。圖中小紅帽和小豬遠遠在躲在大樹后,看爸爸大戰大灰狼,當聯想到這個繪本,兒童會重新去閱讀小紅帽以及三只小豬的故事。如此一來,從原來單一的繪本逐漸開始演變為三個新的繪本,內容越來越豐富。
繪本《小真的長頭發》中,小真是個愛閱讀的孩子,小真想象幫媽媽晾衣服時讀的繪本就是有名的《好臟的哈利》,這是一種互文手法,同時,也揭示了小真接納、想象自己終會發生變化的原因:哈利能從帶黑點的白狗變成帶白點的黑狗,短發妹妹頭的小真為什么就不能變成長發妹妹呢?在繪本中發現其他故事內容,得以讓繪本閱讀的過程更豐富。
(二)同主題系列繪本交互
繪本資源中,有很多同主題或主題相近的繪本,比如愛的主題,這樣的繪本有《我有友情要出租》《我爸爸》《我媽媽》《爺爺一定有辦法》等,這樣的繪本也可以在閱讀教學時采用互文的方式,拓展閱讀范圍。
繪本《爸爸成為爸爸的那一天》詳細地解說生命是如何來的,如何迎接一名寶寶的降生。故事中的爸爸有愛心又慈祥,那么很容易讓學生想到媽媽成為媽媽的那一天是怎么樣的呢?媽媽是什么樣的人?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引導兒童閱讀《媽媽成為媽媽的那一天》,從繪本中讓兒童找到答案,體驗閱讀的樂趣。
同樣是表達愛的故事,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從大小兩只兔子的角度來描述最原始的親情,一段非常簡單的故事蘊藏著濃濃的親情。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表達了最復雜的一種情感。
編輯魯翠紅